吉林省敦化市第七小学校 1337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基础教育不再是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及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主题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际的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之中,教师要注重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教育环境之下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主题活动;德育;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初级阶段,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立德树人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和出发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主题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它有着明确的主题、丰富的活动内容,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实际的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选择合适的主题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活动内容,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德育功能。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和班级的主题活动开展存在缺乏实效性、创新性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德育功能。首先,德育主题活动开展频率较低,且在主题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属性没有得到凸显;其次,在很多主题活动中,虽然有德育属性,但是存在主体固化、形式固化的问题,这也造成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及德育的效果较差的后果。因此,教师开展现阶段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必须制订出具体有效的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克服以上问题,提高德育的有效性[1]。 一、增强德育主题活动的趣味性 教师想要充分发挥主题活动中的德育功能,就要保证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高,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前提是要保证主题活动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自主、自发并积极地投入。 现阶段,大部分的德育主题活动都是通过班级班会开展的,存在形式固化的问题。学生在面对主题活动时往往是被动地参与,其自主性、积极性较差,而这也会直接导致德育主题活动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着重考虑主题活动的趣味性,积极创新主题活动的内容,打造具备趣味性、创新性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流程,以此来提高主题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最终目标。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兴趣偏好的调查和身心特征的研究,优化德育主题活动内容,增加如德育故事、德育电影、德育节目等板块。 (一)德育故事主题活动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故事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助于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德育故事主题活动,将各种德育元素融入故事内容,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化,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2]。 (二)德育节目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导自演原创节目,节目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相声小品、情景剧、文章情境表演,等等。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表现欲和表演欲,教师组织德育节目主题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绝佳的展示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表演节目或者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德育主题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当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主题活动的预期成效,解决主题活动的固化问题,让主题活动发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热情的作用,最大化地实现主题活动的德育效果。 二、注重德育主题活动的时效性 提高德育主题活动的时效性,是发挥其德育作用的关键。教师把握好德育主题活动的时效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心理认同感。教师在组织主题活动时,可以依托具体事件开展,使主题活动的时间、场合、背景都能紧密结合某一具体事件。 教师可以围绕当前社会的各大时事热点新闻开展相关的德育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前期准备中,教师要明确主题活动的侧重点是“主题”,因此必须要保证活动主题贴切、符合实际,还要保证该主题既具备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又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这样,教师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活动的功能。对此,教师要保证自身具备较高的敏锐性,并积极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搜集时事热点,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和德育价值,以组织开展相关的德育主题活动。 三、增强德育主题活动的针对性 学生的素养往往与班级的管理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时候,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了解,如果发现了不良现象,教师要及时组织开展针对典型问题的德育主题活动,将各类问题在出现的早期阶段就予以处理和解决,使得德育主题活动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增强德育主题活动的有效性 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但是,社会上各类信息泥沙俱下,正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危害,所以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意义重大。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开展德育对于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课程较为简单,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多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科学的德育管理机制。其次,教师可以搜集学生的意见,列出班级的德育班规。最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选出德育委员,让其记录日常班级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对班级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予以阻止;而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也予以适当鼓励,从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例如,笔者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开展“道德先进学生评选”德育主题活动,由德育委员公开汇报上一周班级学生的行为情况。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适度惩戒,安排其打扫卫生,让其在付出劳动的过程之中,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笔者予以适当奖励。笔者通过明确的奖惩,增强了德育主题活动的有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小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德育主题活动是开展德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必须认识到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地创新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实践路径探析[J].读与写,2021,18(07):44. [2]冯晴.新时代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2):11. [3]霍锦锡.小学主题式德育活动的优化路径探究[J].才智,2020(0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