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大单元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讨--作者:蒲霞国

大单元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讨--作者:蒲霞国

            四川省剑阁县杨村小学校        628311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正面对著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多元的课堂活动,所以利用“大单元”的概念,以合作探究为主,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策略。运用“任务导向”、“课题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关键词:大单元;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大单元”是指在一个大的教学单位中,对各种课程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务运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加强各专业间的连结。“大单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使其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还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一、大单元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这种灵活性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大单元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参与感,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加乐于参与,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跨学科知识整合

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增强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通常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将数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中。通过真实的项目或者案例分析,学生在应用技术手段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思维。比如,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解决数学问题;在进行图形设计时,可以结合美术与设计理念的知识。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不仅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发展更全面的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三)提升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大单元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往往会设计团队合作的项目,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分工,分享资源,解决冲突,培养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如项目开发和软件设计等,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大单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给出和接受反馈。这些能力不仅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有所帮助,也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单元教学的优化设计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需求。通过强调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大单元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趋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融入最新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使学生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这种前沿知识的引入,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具备竞争力与创造力。

二、大单元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一)任务驱动与项目设计相结合,提升学习动机

在大单元情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应该以“任务驱动”与“专案设计”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任务驱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它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动手、思考和创造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特定的作业。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种能让学生使用电脑软体做专题演示,或者让学生使用程式语言撰写简易程式等,这样的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比如,教师可设计一项多媒体制作工程,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达到内化之目的。以此为基础,以课题为导向,使学生既能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拓展学习思维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电脑的使用与基础技巧上,还应该与其它科目的内容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开阔眼界,发展跨界思考的能力。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比如,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电脑来编写电子书,也可以设计一种语言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信息技术就不再只是一门单一的技巧科目,而变成其它科目的一项重要的学习手段。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时,不但可以掌握信息技术的技巧,更可以应用于语文、数学、理科等其他科目,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课题研究、情景仿真等方法,将信息技术和主题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Excel表格来完成一些数据的统计、绘制图形等工作,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通过这样的深度结合,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科知识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将信息技术工具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三)合作学习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增强课堂互动

大单元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在课堂上进行协作学习和互动教学的方法,它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运用协作学习和互动教学方式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可以创造一个更开放、更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合作学习是指在一个小组中,通过相互协作、相互交流来完成所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并以专题方式设计协作作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比如,教师们可以安排一组作业,让他们用程序语言来做一些小游戏,让他们自己去开展活动。在此模式下,学生们不但可以掌握信息技术之基础,更能培养其团队精神与沟通协调之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及个案剖析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交互中,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来扩展自己的思路。

(四)课堂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创新,促进学习效果提升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估不仅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估以期末考试的结果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任务完成、合作学习和课堂参与。及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估,使其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比如,在小组工作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想进行评估,以此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多元评估是指运用多种评估方法,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纸质测试之外,信息技术课堂亦可采用“专案成果”、“作品展示”及“课堂参与”等形式来评估。根据学生所做的多媒体作品、编写的程序等,对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进行评估。另外,学生间的相互检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通过小组内部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从学生们的反馈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提高。

结语

总之,在大单元情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应该是以多元、系统的方式来设计,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主体,以互动反馈为主要手段,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计出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杨敏.大单元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4,(34):96-98.

[2]卢庆广,冯士海.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课堂教学行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01):54-56.

[3]张群.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大任务的教学路径[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9):55-57.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