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第三小学校 133700 摘 要:落实语文要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教学目标。针对时下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要素落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从把准落实语文要素训练点、加强对落实语文要素的学法指导、关注助学系统及读写结合在课堂中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教学,以使语文要素的落实方向更加明确,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要素;目标意识;学法指导;助学系统 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统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语文要素理解程度不够,致使课堂教学出现机械灌输语文要素或者流于形式等现象,没有发挥出语文要素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欲使语文要素在课堂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目标意识,把准语文要素训练点 如果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混乱,学生也不一定真正有所收获。在语文要素落实方面同样如此。许多教师只是围绕着语文要素直接开讲,学到哪算哪,目的性不够明确。众所周知,教师要具有目标意识,要认真研读语文要素,把准语文要素与课堂教学的训练点、衔接点,为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奠定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从课程视角与学生接受认知特点出发来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把准语文要素在课堂落实的切入点,以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更加明确,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二、立足语文要素,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不同语文要素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区别。教师要能够依据语文要素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落实语文要素方法的指导,避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能够边阅读边画出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在旁边,借助阅读批注体会人物的心情,引领学生落实语文要素,教给学生阅读学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有所凭借,为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提供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批注阅读不能局限于课内,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批注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这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真正把批注阅读的语文要素目标落到实处。 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经验不够丰富,因而在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单靠学生自读自悟是无法现实的,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管得过多,而要依据课文特点教给学生落实语文要素的基本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养成借助语文要素逐步完成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三、活用助学系统,扎实推进要素的落实 小学语文教材的助学系统包括课后练习、阅读提示、交流平台,以及语文园地中的相关内容,它们与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互相呼应,为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助学系统,借助助学系统来辅助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实现相互融通的作用。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出助学系统在落实语文要素方面的作用,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助学系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把助学系统与学生的阅读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使助学系统与语文要素的落实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四、注重读写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存在着教师对阅读要素比较关注,而忽视写作要素的现象,致使阅读与写作分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语文要素落实方面,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找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点,适时引领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实现语文要素所要求的读写融通。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对比,说说自己在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修改,尽量用上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引领学生阅读学习,可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单元语文要素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即把单元阅读要求与写作要求有机整合在一起,在阅读中融入写作,在写作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并不是意味着要让教师引领学生对语文要素进行机械系统的操练,而是要把语文要素与学生的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随文落实语文要素,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月蓉.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与深度学习的融合策略研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教师,2022,(32). [2]袁 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要素落实方法初探[J].教师博览,2023,(03). [3]李小华.聚焦语文要素,感受小说魅力——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江西教育,202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