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析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作者:张晓云

浅析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作者:张晓云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九幼儿园    553400

摘要:当前家园协同共育的专业指导为开展家园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引,为帮助新教师明确家园共育目标,取得育人共识,笔者实践探索后提供以下切实可行的策略:一方面,在认识层面要达成育人共识,求信任与合作;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要有组织结构,求保障与落实。以此促进新老师在家园工作中有想法且得法,实现认识和实践相统一,思想上解决好从不知到知的问题,实践上落实好知行合一的标准,促进新教师协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共育;有效性

当代儿童教育工作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作为的结果,特别是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中,还存在譬如幼儿家长角色模糊、职责不清、参与形式化、共育目的与手段差异化等现象,影响了家园共育的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发挥教育合力。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展基础、打造过硬的家长口碑是第一要务。因此,借助幼儿园独有的优势做好家长工作,建立起家长对园所的信任和信心,让家长和幼儿园一起成长。然而,幼儿园孩子多由祖辈照料,我们面临着协同育入主体积极性低、协同性低、水准低等问题,教育合力的发挥以及高质量建设也受到影响。因此在提高共育工作积极性,推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我们初步探索了一些有效策略。

一、家园共育的目标指向

家园共育的目标是为了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但我新园多数都是刚毕业的新教师,她们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多聚焦儿童发展或研究的主题,但家园共育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做,认知上缺少科学、系统的认知,因此尚不具备充足的能力和经验做好家长沟通与共育工作。

作为幼儿园管理者,首先应帮助新教师明晰协同育人的目标。一是要在观念层面建立育人共识,构建良好的家园关系,打造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二是在行动层面幼儿园应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实现共同育人的机制和保障,加强家园对话机会及针对性,从共同成长的角度建构常态化的模式,促进家园在育人方面的共同成长,从而合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三是有培养家长的意识,促进学前阶段的家长具备育人能力,打好坚实的育人基础,尤其是要激发家长科学育人的内驱力,让家长愿意主动作为、正确作为,力争成为新时代的充满智慧与正能量的家长,从而共同培养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新时代儿童。

二、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

家园共育是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幼儿园必须有清晰的家园共育思路,帮助新老师在家园工作中有想法且得怯,实现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从思想上解决好从不知到知的问题,在实践中落实好知行合一的标准。

1.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帮助他们注入一种育人的时间智慧。一是要有个体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防止家长提莉教育、超标教育的思想基础。二是为下一学段的幼小科学衔接做好准备,幼儿园要考虑到家长对于幼儿在下一学段存在的焦虑和压力,这种换位思考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关键所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给处于起始教育阶段的儿童家长传达泛教育论理念,即生活点滴、家长行为都是儿童的学习来源,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帮助家长树立并认同科学理念的具体抓手。

2.对家长要有深切的人文情怀,共情井回应家长。由于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差异大,家长对幼儿成长和发展容易焦虑。因此,要有关心关爱珍视家长的意识,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孩子、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文化和价值观是被尊重的。以我们都想让我们的孩子过得好这种朴素的思想为指导和追求,积极开展各项家园工作,这也是用真心和爱心取得家长信任的重要情感基础。

3.方法使用要得当,求质量。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均应融入有规律、双向互动、富有价值的沟通之中。比如使用多样化沟通渠道或通过家庭调研充分了解家长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提供足够多的机会使家长方便接触园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积极促进家庭之间的联系等等。

笔者经过探索,总结出以下比较具体的方法。一是强化管理,让家园共育工作有坚实的组织结构保障落实。既要有统筹管理,也要有分层管理、提前管理,制度清晰,明确责任和担当,还要有必要的应急预案,如遇到紧急事情基本的处理流程。二是抓好多个主体。家长群体包括祖辈、父辈,甚至保姆阿姨等,因此要注意家长的群体差异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三是思共性与个性。既要把握家长的共性问题,也要关注个别化家庭,尤其是留守、单亲、体弱儿家庭等,要密切关注风险点以及关切点。四是把常规工作做优。家园共育并不是全新的领域或内容,常见的如日常沟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科学育儿宣传等依然是工作重点。新教师要经常反思这些工作对于儿童以及家长的意义,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以及优秀做法,洞悉不足,尤其是要让家长看到、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和对孩子的用心。五是加强专题研究。要做好共育工作经验总结与梳理、案例分析,对棘手问题加强共同研究并具有共同解决问题组织结构。同时,对不同层次教师、不同情况家长、不同情况案例等加强专门的培训与研讨,让老师具有相应的工作支持体系,从而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准和师德水准。一些年轻老师认为自己带好孩子就可以了,不想、不愿、不会和家长沟通。那么如果家长看不到教师对孩子的专业性和用心有爱,自然也就不信任、不认可教师。所以,幼儿园必须以师德水准与专业水准双提高的方式。一方面,鼓励新老师主动开展家长共育,让家长了解幼儿发展状况,从而为共育共识的达成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帮助新教师提高专业水准,专业素养能为教师与家长沟通合作提供专业底气。七是把握好度。家园共育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要有层次思维并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工作,对家长既要经常赞扬认可,也要接纳他们富有建设性的好建议,还要对家长提具体要求和期待。

4.氛围营造要充分,求生态。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尝试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以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建设家园共育智慧库、资源库,打造家园共育良好生态。另一方面,用家园共育的教育、课程、管理成果参与社会发展与时事热点,宣传家园共育的有力作为,吸纳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家园共育工作,持之以恒且不断精进,逐步打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三、结语

总之,我们幼儿园将持续努力,以校家社协同共育作为开展好家园工作的基本指引,打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并逐步形成独有的发展特色,从而让园区的每个儿童与家庭受益。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