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始于出错  达成素养——对学生习题纠错实践的点滴反思--作者:闫维

始于出错  达成素养——对学生习题纠错实践的点滴反思--作者:闫维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中心学校  710116

   【摘要】错误不失为一面教学的镜子。它可以督促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反思环节设置,反思教法学法,反思学困辅导,反思作业设计。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风平浪静的课堂,也能被制造出一些不可思议,引导学生在设疑生疑的思维碰撞中,在辩疑释疑的思维过程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 做题错误  倾听  制造  思辩  形成能力

  在我所做的许多课堂改革和作业设计尝试中,错题教学的探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线数学教师,天天与学生作业本打交道,每一天都会不可避免地看到学生犯这样或那样的数学错误。见错就发怒,见错就心痛,是我们数学老师对学生爱之深又恨之切的日常写照。许多教师都会认真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积极思考纠正之对策,以避免学生再次出错。但是,屡正屡错,屡教不改的问题频频发生。既然学生的错误难以避免,何不充分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来为教学服务。我欣喜的在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找到了支点: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改进教师教学。于是我在日常教学中多次运用,屡试不爽!

  一、倾听错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对待错误,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与其天天为错伤悲,倒不如接受事实,允许学生暴露出自己的错误,暴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有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揣摩学生,进而分析到学生出错的类型,判断其属于普遍问题还是个别案例。错误不失为一面教学的镜子,督促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反思环节设置,反思教法学法,反思学困生辅导,反思作业设计,问题总有出处,教师以求真求实的态度,转变心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思考、探究、合作,指导学生迷途知返,渐入佳境!

  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公开课上,老师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不让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任何差错,老师有问学生必答,而且即答即对,希望整节课中,学生的表现完美无瑕。这样,表面看起来,课堂学习效果无可挑剔,师生脸上都是满脸的喜悦和满满的自信。但细思极恐:学生真的个个学会了?没有问题,没有争议,没有不一样的声音,这样的课堂真实吗?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是的,这样的顺风顺水,反倒让人疑虑重重。遮遮掩掩,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压制起来,只允许朝着老师给定的框框架架前行,而忘记也没有机会欣赏沿路的风景。学生再次在思维过程中遇到同类问题时,难免心生疑问不得其解,演变成新的课后遗留问题。那么,课后作业的完成还能否像课堂中那般顺利自如?

  只有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体现四基”“四能;只有倾听课堂上不同的声音,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课堂的不同声音,才能缔造课堂真实的精彩;只有课堂的不同声音,才能勾画出数学课堂上意料之外的美丽图景。

  二、制造错误 ——磨刀不误砍柴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即便是风平浪静的课堂,也常常被我制造出一些不可思议,让学生在设疑生疑的思维碰撞中,在辩疑释疑的过程中擦出智慧火花。

  磨刀是花费时间,但绝不会耽搁砍柴。这是一节四年级数学课《乘法分配律2》,本节课,重点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这节课的内容听起来简单,实则是四年级学生学习中的最大绊脚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则类型过多,题目变化多端;二则与其他运算定律出现混淆;三则综合题型出现,有选择性障碍。这样的一节课,学生总会有种感觉——听得懂,做的晕。课堂中,在以42×35+58×35为基础完成初级阶段的简算教学后,我刻意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4×20×20×6

    已经有半数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了,在众多的高高举起的小手中,一定要找到一位不假思索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积极分子,请听他的回答:老师,这道题用刚才的办法就是(4+6)×20=10×20=200,看到一些同学点头同意,只有几个同学皱起了眉头,然后又故作深沉的追随大众,又会有几个严格仔细的同学绷紧了凝重,去探寻老师的眼睛,直到读懂了老师的笑容,才勇敢地站起来指出:这道题不一样就是不一样。顺势,老师让他们与周围想说话的小朋友争辩交流,给所有人表达想法的时间和机会。没过几分钟,争论趋于平静,真理终于被这几个敏锐的严格小朋友揭开。刚刚出错的同学深刻的发现了自己中了埋伏,这道题本就是连乘题,并不具备乘法分配律的条件特征。老师可以发言了:同学们,你们说观察力重要不重要,遇到题目,是先冷静观察特点,还是匆匆忙忙下个结论计算?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教训,让这样的出错帮助我们真正成长。

  之后是几道易错题设计,如:

    (8+40)×25              8×40×25

    把这样表面相似但类型完全不同的题目放在一起,在教学中制造出错误,设置出疑问,使学生在做题做事前保持沉着清晰,不轻易下结论,深刻领悟到先观察,多比较,再操作的简算过程,杜绝同类题型满堂灌,同类题型同时练、反复练的机械式教学,形成良好的审题、思辩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分析能力,建立数感,优化数感。

  三、思辨错误—— 芝麻开花节节高

  实践证明,不回避错误,不应付了事,以错为鉴定可以变废为宝。

  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在整理复习阶段,题目多而广,综合性强,学生很难从众多知识中脱颖而出。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注意设法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纠错练习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一节六年级数学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易错题:“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   )。有学生困惑了,有学生怀疑了。我又留给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之后交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我提问: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个问题是错的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索,发现了多种不同的甄别方法,并意外的收获了捷径法。

  对错误的思辨,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标杆,不但顺理成章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而且不断地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多向思维。一场场的思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拔节生长,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呀!

  通过暴露错误、发现错误,思辨错误,或是老师有意无意的设置错误的障碍,都再难逃学生们的慧眼,他们在课堂上有了怀疑精神,不错过任何风吹草动;更加严谨求实,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有了学习干劲,对一个个数学知识充满兴趣;有了主人翁意识,敢思敢辩,争先探究,思维拔节,促进了能力形成。除了柳暗花明,也总能带来许多次的意外收获。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应龙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