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九幼儿园 553400 【摘要】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乎幼儿的情感发展、社交能力,还影响着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人际关系。而生活化教育作为一种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的开展路径,以期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生活化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而生活化教育则强调教育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通过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生活化教育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一、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生活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在课程设置中融入生活元素,来让幼儿在参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尽管生活化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幼儿们提供了更加贴近生活的教育体验,但其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解决[1]。首先,由于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在实际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无法将生活化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其次,由于幼儿园的资源有限,部分生活化教育活动难以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例如,一些需要特定场地、器材或材料的活动可能因资源不足而无法顺利开展,限制了生活化教育的多样性和深度等等,导致教师们在应对生活化教育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生活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了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的开展路径 1.构建生活化的课程体系。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们接受教育的起点,教师应当紧密围绕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活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阶段中,应当全面涵盖幼儿的饮食、运动、社交、语言、科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场以食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幼儿都带一项食材来园。随后,教师将这些食材收集起来,并选择几个简单的菜单,让幼儿分成小组选择一项进行操作。接着,引导幼儿完成选择食材、制作健康餐等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自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制作过程,还能通过亲手制作食物,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2.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2]。因此,教师不仅要设计好包含生活化的学习方案,还应当创设一个富含生活化情景的教育环境,通过模拟家庭、超市、医院、餐厅等场景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操作玩具、进行模拟游戏等方式,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照顾自己。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日常生活任务,如整理玩具、摆放餐具、照顾植物等,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学会承担责任、培养耐心和细心。这样的教育环境不仅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学习,更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成长。例如,在幼儿园的设计规划中,幼儿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区、科学探索区、艺术创作区等多个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功能区域。在角色扮演区,幼儿们可以扮演医生、警察、消防员等职业角色,通过模仿和互动,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责任,从而培养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在科学探索区,幼儿们则可以通过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手工制作、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幼儿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3]。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了确保幼儿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园方应当加大对专业幼儿心理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巧,让教师能够准确地判断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幼儿园还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园方可以与专业高校、教育机构合作,共同设计并实施系统的幼儿心理教师培训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提供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种学习途径,确保教师能够掌握专业的心理教育理论和方法。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心理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将心理教育实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规划中,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幼儿园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程体系、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有效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活化教育将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靖.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开展过程中的教师困惑、需求和指导策略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3,32 (28): 32-34. [2]麦杰峰.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生活化建构活动实施探索 [J]. 教育观察, 2023, 12 (06): 36-38+42. [3]卫晓萍. 走近真实且面向未来的幼儿园生活教育探索 [J]. 上海教育科研, 2022,8 (09): 52-5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