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第三小学校 133700 摘要:自力既指自食其力,也指自为生长。自力性训练是指通过行动的训练来养成人自食其力和自为生长的习惯、德行和能力。这种习惯、德行和能力的养成,必为人之“一生向善地生活”奠定必需的基础,所以,小学德育应加强自力性训练。小学德育开展自力性训练,应遵循两个行动准则,即“凡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和“凡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当将此行动准则贯彻于自力性训练的始终,必然会渐进地培养起小学生“凡事自己”的习惯、德行,和“凡事自己”的行动能力与理性精神。 关键词:小学德育;自力性训练;自食其力;自为生长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应该重在通过习惯的养成来培养德行,就是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间断地体悟四个基本问题:我怎样与自己相处?我怎样与他人相处?我怎样与社会相处?我怎样与环境相处?将这四个认知性的问题变成行动能力,应该围绕人的自力性、尊重性、远见性和容忍性等展开训练。客观地讲,进行自力性、尊重性、远见性和容忍性训练,应该成为小学德育培养习惯、涵养德行的四个维度。由于篇幅所致,本文着重讨论小学生的自力性训练问题。 一、自力性训练的两个行动准则 在最浅表的层面,“自力”一词,就是自食其力的意思,它是一个生长概念,涉及学生的每个生活阶段,并且可以具体落实到每个行为和活动之中。对人来讲,自力既是一种习惯,电是一种德行和能力,都是人在后天生活中养成的。所以,自力的习惯、德行和能力,都是由自力性训练得来。 从习惯养成方面看,自力性训练体现了杜威所讲的“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也就是通过这种“平衡”生活环境的努力而形成“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自力性训练是对杜威所讲的“两种习惯”的综合培养。自力性训练之所以具有这种综合功能,就在于自力性训练遵从两条行动准则。具体地讲,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谁,凡事遵从下面两条准则,就是自力。 第一条行动准则,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这一条准则是相对“能力”而论的,当自己有能力做这件事时,或当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具备做这件事的能力时,那么,需要自己做的这件事,就一定要亲自去做,不能让别人代劳。比如,在家里,当小学生有能力或学着具备能力整理自己的房间时,那么,整理自己房间的事务,就不要父母为之代劳。当学生有能力或能学会洗衣服时,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自己的衣服应该自己洗。以此类推,凡是自己有能力或可习得能力做的事情,都应该自己去做,这就叫做能力为自己服务。 第二条行动准则,凡是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这一准则是相对“责任”而论的,每个人都享有得以生存的各种权利,但也同时要承担起与这些权利相对应的责任,所以,人生来就是承担责任的人。也就是说,当属于自己责任范围的任何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亲自完成、亲自做好,不能以任何借口或理由推诿给别人。哪怕是要做好这件事,在能力或条件等方面有所欠缺,电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提升能力或创造条件去完成它。从根本讲,凡是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就是自觉地承担责任,应该运用已有的能力或主动提高能力,以此来承担必需的责任,以实现能力为自己服务或能力为他人服务。比如小组轮值这周中,今天该自己打扫教室,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诿,而是必须承担起打扫干净教室的责任。所以,凡是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既是能力为自己服务,也是能力为他人服务。 二、自力性训练就是培养小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 “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还是那样的习惯绝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宁可说,它最重要。”以此来看,以“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和“凡是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为准则,来进行自食其力训练,自有其人性的依据,并符合“人性再造”的教育理念。 孔子论人性,将其概括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天赋的,天赋给每个人的本性,是相接近的,或者说是相同的。但是,使人与人之间天赋“相近”的人性日渐“相远”的力量,却是个人在后天生活中接受利欲的习染所致。比如,每个人的人性原本是向善的和有爱的,但是由于欲望和利益的鼓动,却可能使一些人的行为趋恶,使另一些人心中滋生仇和恨,由此人与人之间就产生“相远”的区别来,即友善、爱或恶、仇、恨。正是基于“习相远”才引发出教育,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教育的根本动机和目的,不是求知,也不是学习技能,而是对“习相远”的人性的再塑造,使之恢复天赋的“相近”。所以,教育再造人性,不仅应始于家庭,而且应从小学生的习惯人手,培养其做人的德行和生活的德行。 在古代教育来看,训练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是培养人的做人德行和生活德行。由于古代教育是整体性的,所以将习惯和德行的培养视为整个教育的纲领。比如西方第一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就认为人在本性上不作恶,人作恶是因为无知,并指出“未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苏格拉底以此为准则,提出教育就是“认识你自己”和“德行即知识”,构建起了西方教育的基本框架,即使是分科化的西方近现代教育,也仍然在这一大框架中展开,并在这一大框架中发展。比苏格拉底早一百年的孔子,针对“相近”的人性,而后天却“习相远”的状况,提出“以文化性”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就是以人文来化解人的生物本性的质朴,这就是“文质彬彬”,因为在孔子看来,“质胜文则野”,即体现生物本性的质朴胜过文采时,就会变得粗野、野蛮;反之,“文胜质则史”,即过度修饰的文采胜过质朴的本性时,就会出现浮华、虚假、虚伪。只有使人的天性与教化、本性与约束相得益彰,才是“文质彬彬”。只有文质彬彬,人才能站立成为人,才成为君子。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考,促成他提出了再造人性的教育纲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课就是要通过自力性训练,对学生予以“人性再造”,真正改变人性“惰落”而站立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三、自力性训练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生长能力 “生长”一词,本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其本义是产生、起源、增长、扩展,它指生物体在既定的环境中体积和重量由小变大的发育过程。人的生长不仅仅是身体的生长,更是精神生命的生长。杜威将教育定义为“生长”,指出教育就是激发人培育“不断生长”的能力,以适应“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更新”。因而,培养“生长的能力,依靠别人的帮助,也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这两种情况,在小学阶段达到顶点。可塑性或从经验学习的能力,就是形成习惯的意思。习惯使我们能控制环境,并且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利用环境”。 以发展的眼光看,生长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要通过学校的自力性训练,来帮助小学生从“主要依靠别人的帮助”逐渐转向“有赖于自己”,以自己为动力,自觉地训练自己的生长能力,自为地设计自我成长的可塑性方向,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节自力性训练的强度。 客观地看,学校教育通过自力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生长能力,落实到实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体能动性的发展能力,它贯穿一个理念和一种精神。这个理念是:人是被创生的(比如生命来自于父母),被创生的人与生俱有创生的潜力和本性,这个潜力就是生,这个本性也是生。“好死不如赖活”的俗语,以最形象的方式表述了人与生俱来的生,和与生俱来的生生朝向;每个人,始终是因生而活,为活而生,且生生不息的存在。学校的自力性训练,就是将学生与生俱来的这种生生潜力激发出来,促进学生领悟这种与生俱来的求生的原发动力,自信地存在,并自信地自我训练这种发展的能力。这种精神就是:天赋人发展的潜力,发展则成为人的天职责任。而“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和“凡是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的自力性训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生能力的落地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发展精神的日常生活方法。如前所述,“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能要麻烦别人”,既指凡有能力做的事,必须自己做,也指通过努力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前者是激发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后者是开发潜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这两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训练了人的创生能力。同样,“凡是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也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训练了人的发展精神,这就是凡是该自己做的事,有能力时,必须自己去做和做好,当能力欠缺或者条件不具备时,也要提升能力和创造条件去做好该自己做的一切事情。 概括地讲,无论“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还是“凡是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都贯穿了人类教育的原教精神和智慧,这就是从“认知你自己”到“德行即知识”的精神和“仁、智、勇、乐”的智慧。只有在自力性训练中培养“认知你自己”并获得“德行即知识”,人才会自觉于凡是自己能做的事,决不麻烦别人,才乐于凡该自己做的事,决不推诿于他人。一旦如此训练开来,仁、智、勇、乐的德行,就能会通到小学生的生命和身体之中,打开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