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融侨小学 710000 课堂提问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日常备课、上课过程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碎问碎答 碎问碎答是一种很容易被我们的忽略的课堂教学习惯,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文本内容时,经常会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如果运用碎问碎答的方式,就会变成:请找出本段中描写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你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完一个问题还有下一个问题,跟套娃一样,不仅降低课堂效率,对于一些专注度不够好的孩子来说,更容易分神。 (二)重要知识点没有讲透,学生理解不到位 五年级上学期我上了一节《父爱之舟》的公开课,在反复试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研究怎样把两处“心酸”和“新滋味”讲透。但由于问题设置的不合理性,以及没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感,导致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后来经过专家点拨,用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和一两个问题,就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这个难点。足可见,课堂提问对攻克教学重难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环节冗长,效率低 没有合理的课堂提问,还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环节冗长。比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这节课时,由于哪个点都想抓,既不愿意放过每一处场景描写,也不愿意放过每一处细节描写,导致这节课上下来我累,学生也累。其实在课后反思时,我意识到,这篇课文应该可以有更巧的上法。在把握文章表达了母亲工作的艰难,对孩子深沉的爱这个主题的基础上,提炼出文中的重点句。引导学生从写法的角度赏析重点句后,再批注几处还体现了母爱的句子。而对场景描写的教学,则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学生归纳一下场景描写的几点作用: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烘托气氛、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大的框架,再去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可能就会更清晰一些。 二、设计有效课堂提问的尝试 (一)备课时要有所侧重,根据教参和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课后题,梳理出贯穿文章的主线 要想避免碎问碎答式教学,我觉得首先老师在备课时应有所侧重,以课后题为抓手,梳理出文章的“主干”,也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者贯穿全文的感情。如《父爱之舟》就是两条线“父亲为儿子做的事,儿子的感受”“儿子体谅父亲的表现”。《桂花雨》则是以桂花为线索,梳理出五件事。在常态课板书的时候,把文章的主干先放在黑板上,至于句子赏析,词语解读,都是主干上延申出来的枝叶。通过有侧重点的备课,有条理的板书呈现,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关注课文中的特殊句型和句式 我在备课时,会仔细看看文章中是否有一些特殊句型。如:带有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带有细节描写的句子,反问句,排比句等等。尤其是细节描写的句子,每篇课文中可能很多,要想在这些句子中提炼出对理解文本有帮助的内容,可能就需要老师的语言敏感度以及对文本的理解。比如略读课文《月迹》,教参里并没有提到哪些重点句需要讲解,于是我们在组内集体教研时提出赏析两处描写月亮的句子,一句是“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一句是“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这两句中第一句有对比,第二句有侧面描写,都是非常适合课堂上拿出来让学生练手的句子。于是针对这两个句子的学习,我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先找到和月亮有关的句子;第二个问题是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赏析四步法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已经给学生进行了多次强化,所以当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时,思路也会很清晰。 (三)关注文中有特殊含义的词句 1.课文中有很多具有不同含义的词语或者短语,比如《父爱之舟》中的“心酸”这些词句往往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所指代的内容要么在文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内容,要么需要学生进行概括。 2.另外就是关注具有象征意义及深层含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需要学生从几方面来理解。比如《小岛》一课的最后一句,具有两层含义,上课时,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但如果通过碎问碎答的方式,就会显得很凌乱,于是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我将提问设置成几个层次:(1)面向小岛,将军在给谁敬军礼?(2)军礼中,还有对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的敬意?然后我让学生小组交流后,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将课堂提问简单化,清晰化其实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也会更有条理。 (四)多研究各类题型,整合琐碎问题,使提问更有针对性 现在市面上各种类型的教辅资料琳琅满目,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筛选,有些资料中的题型单一,题目简单,有些题型偏难怪,与课本严重脱节,都没有太大的训练意义。在尽可能多的研究题型时,我发现很多课外阅读的出题角度,其实可以化用在课文内容教学中。还有一些资料中课内阅读练习,下面也有一些比较好的题目,但是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比如对于一个句子的理解,可能资料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法,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可以筛选出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课文内容理解的题目,以及能够对学生的词句段运用和分析能力能有效提升的题目。最终呈现在课件上的效果,可能就是一个句子下面出现两三个小问题,既清晰明了,该训练的点也能训练到。 (五)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步骤,判断出题角度 仔细观察课后题的提问角度和方式,我们会发现大多都很简单,但是答案并不简单。这也是新教材传递给我们的一个讯号,课堂提问要简而精,有针对性,而学生答题时要全面深入,有思想性。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系统而长期的答题步骤训练,我们的提问再简而精,他们也达不到有思想性。比如赏析句子时,告诉学生四步骤:用了什么手法,详细解释手法,写出了什么,落脚点在情感上——表达了什么。再比如赏析中心句:结构上——先看出现的位置,根据位置回答作用;内容上——针对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落脚点如果放在情感上还有怎样的作用。但是,方法是方法,要想学生掌握扎实,还是需要在常态课中反复进行训练。比如《父爱之舟》经过路校长的点拨后,我把这节课又重上了一遍,并且在单元大卷中也对题目进行了修改,使题目更有针对性。学生在这种反复的训练中,分析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如何使课堂提问更加简洁有条理,如何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老师提问的核心点,一直都是我们备课上课过程中的难点,也希望学习大家更为有效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