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注重训练运用  提高语文素养——在注重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尝试--作者:张晓健

注重训练运用  提高语文素养——在注重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尝试--作者:张晓健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四小学          710100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教学实践反思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教过很多课文,但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语文素养有哪些提高。从这个角度出发,

笔者在注重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用教材教;语言文字;训练运用;课外阅读

  

  一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要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明确发展的目的,由目的再定过程和策略,该调整调整,该改变改变,该妥协妥协。这样,目的就不会被过程和方法引入歧途。听完这句话,我眼前一亮,这与语文教学不正是同一道理吗?往往我们还没有弄清教学目标,没有透彻解读文本,就开始了教学过程,殊不知这样离目的地只能越远。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反观当前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精彩纷呈,可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似乎都怠于去想这个问题,大多老师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法。正因如此,课改以来,学生越来越不会读书、习作了。对此我们埋怨学生太浮躁,然而,这些浮躁却是我们一手培养起来的,我们早已忘记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做过以下尝试:

  一、用教材来教,而非教教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到底怎样做到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

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组课文时,我认真钻研教材,解读文本,改变以往逐篇教学的模式,大胆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概念和印象。

首先,课前两天布置扎实的预习。包括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运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出处等。  

第三天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预习情况,知道名著的名称,交流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资源共享,尽量做到无师自通,胸有成竹。

第四天上课,全班分为四大组,由学生自主选择课文,每课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围绕问题充分交流,再分组向全班汇报。

   第五天上课,在分组的基础上,讨论人物形象,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为什么?理由一定要充分。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习作,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个人物,可以查阅资料。在习作中,学生对人物及课文的了解越来越深刻,读名著的兴趣也就渐渐培养起来了。

  第二周我又安排学生自由选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西游记》,课堂一起读,适时和学生个别交流。回家读,和父母交流。一周阅读结束后,我鼓励学生再读其他名著。

  实践证明,这次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对课文理解也很深刻,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名著的阅读,效果好,效率高。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提早涉猎经典名著,对孩子的一生也大有裨益。教材给了我们很好的平台,作为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并创造性的开发课程,把学生引入一个更为精彩的天地。

  二、关注训练点,着力抓训练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在恰当有效地训练下,才能掌握语言文字表达的特点。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透彻解读文本,关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并善于发现、挖掘文句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因素,把功夫下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课,有这么一个句群: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乍一看,这个句子没什么可教的,可你再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这个句子的教学价值。首先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学习,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尝试说一句话;再看句子,洛阳是终点,所以就不能写成洛阳和曲阜相距上千里,词序要注意;还有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用词简单又准确。然后让学生仿写,学生就知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怎么写了。

  再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写赵州桥美观的有这样一组排比句: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在理解了句子的表达特点后,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再仿写一组排比句。经过训练,学生就知道排比句怎么写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落到了实处。

  如果我们在课文中能多关注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那么孩子的语言表达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规范。

  三、淡化悟情感,注重用语文

  如果认真反思平时的教学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最后的落脚点是要体会作者的感情。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情感是语言文字的自然流露,只要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人文培养、情感形成是自然而然的。这正如《课标》中所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捕鸟几件事情上,就太可惜了。细读课文,就会发现课文第一段的外貌描写是非常有教学价值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文中将闰土的外貌融于一个广阔的场景中,刻画了可爱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教学中我遵循阅读—→迁移—→运用的学习规律,先让学生找出外貌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再迁移,回忆还有哪些课文的外貌描写也有这样的特点,使学生理解外貌描写的方法;最终落实到运用,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如此,

我们在教学课文中,如果能钻心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效果,探究表达方法,抓一切契机让学生参与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那是不言而喻的。

  四、课内外结合,强化阅读量

    《课标》规定小学阶段学生阅读量应为一百五十万字,而六个年级的阅读课文加起来不足三十万字。怎么办呢?

  实践证明,学生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在课外阅读中自我习得的结果,正所谓根在课内,梢在课外。现在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阅读量越大,信息获得量就越多,语感就越强。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学习,那差距就太大了。课标对各学段提出了一定的阅读量,但学生的实际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标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家长的配合,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课内课外兼顾,语文能力才能逐渐形成,真正提高。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透彻解读文本,注意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故不能停留在这篇课文我教过,某篇课文他学过这样微观的教学理念上,而要时常思考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悖离目的,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鲍道宏.文本多元解读:可能及其限度——从诠释学当代发展看新课程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3] 廖玉惠.写给语文老师的书——如何教出精彩的语文.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