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 636400 一部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也要有精彩纷呈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有效的导人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和兴奋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一、 有效导入求精简,明确学习目的 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过:“简约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课堂导入一般就是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切不可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占用学习主要内容的时间。这样的导人就会变得喧宾夺主,华而不实,学生原有的学习劲头也会在漫长的等待中被消耗殆尽。课堂导人的设计力求短小精练,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话语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学习的目的,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百家争鸣》。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同学们会背《三字经》吗?(说着,就播放《三字经》这首歌曲)播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给学生出问题:“《三字经》这首歌曲非常好听,大家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是《三字经》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字经》的来历?”学生回答(当然答案不要求唯一)。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继续说明:《三字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国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当时除了儒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思想学说呢?他们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去探寻答案。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有效导入要有趣,激发学习情绪 激趣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快速人情入境。游戏、猜谜等皆可一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把孩子的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其次借助趣味的方式,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再者,借助趣味,提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热情高涨。 例如教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副对联,猜猜里面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砌墓修城,残士毁文,多行暴政千夫指;并国设县,铸钱定制,一通神州万代功。”学生很自然会想到并回答是秦始皇。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是否真如对联所说,让我们走进秦朝探寻其中的究竟——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视觉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高涨;这样做避免了枯燥,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奠定了一堂轻松又有效的课堂。 三、有效导入巧联系,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导入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因此,“温故”只是手段,而“知新”才是目的。 例如:《秦朝的统治》课例,以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进行知识性的回顾,其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第二,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第三,统一度量衡,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其影响有: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实现统一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在复习了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导入本课的新内容,如:在“除商鞅变法的影响之外,秦朝能够统一全国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为何秦朝统治时间如此短暂?”通过温习已学的背景知识,然后再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四、有效导入善启发,点燃思维的火花 好问是学生们的天性,他们对新奇的、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若充分利用孩子善于发问的个性,利用导入阶段加以启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教学《文艺复兴》一文,可以让学生质疑:谁领带了这场运动?通过分析谁领导得到这场运动的性质。教师试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生疑。乐于思考的学生,其创造思维能力和推理想象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都会有较明显的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善于思考。因此,恰当利用导入启发学生质疑,使质疑问难成为导入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中学历史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只有依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