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县第六小学 636400 “向第一课时要效率”这一命题的提出,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又攀上了一个高点。近几年来,第一课时的教学和研究逐渐被教坛所重视,敢于向第一课时挑战的老师也愈来愈多。于是,许多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第一课时教学的许多亮点:从导入新课到下课铃声响起,可谓脉络清晰,巧水无痕。再没有将文本进行肢体解剖的现象,又注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然而静下心来,我们又常感茫然:第一课时的教学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了——从开课来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确是第一课时;可从结课来看,又无下一课的悬念,学生对整篇文章已经有了较全面、深入的理解,这似乎应该是第二课时才能达到的目标。再看看教学过程,既有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有总结全文、交流收获、拓展练习的部分。短短的40分钟,就一节课的时间,而学习一篇课文所经历的几大环节全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于是,我们许多一线老师便有了困惑:这节课究竟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如果是第一课时,那么第二课时又将干什么呢?如果是第二课时,那么第一课时是不是干脆省掉得了?那么,第一课时究竟该上什么、该如何上才能提高效率呢?根据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可从“求简、求实、求变”三方面来做做文章。 一、教学目标要求简、求实、求变 第一课时往往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最强烈的时候,也是对文本最感兴趣的时候。“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找准了教学目标,那么就很容易提高效率。然而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很多,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等,我们如何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进行取舍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下一些功夫了。 首先,教学目标要力求简明,让学生学起来目的明确,一节课就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在研究《称赞》一文时,制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3)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同样是公开课,但我们没有安排表演,没有让学生谈生活中类似的事等环节,因为那不是一节课能够承受得了的。而这简明的三个目标,既避免了将第一课时上成字词朗读课,又避免了将一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放到第一课时的“越位式”教学。 其次,教学目标要力求实效。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体现课程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特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还要遵从学生的阅读规律,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取得实效。在教学《猫》一文第一课时时,我们根据两个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了不一样的教学目标; (1)甲班:自己带的班,课前已布置过预习,学生已能将课文读通读顺,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语,对课文内容较熟悉。于是在教学时,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品评词句,感悟猫的“古怪”,体味情感。 (2)乙班:临时代课的班,学生无人读过该篇课文,对文本一无所知,且语言基础较差。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便将其目标定位在“字词与朗读”上,用了大半节课才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虽然剩下的时间已经讲不了什么,但“书不读熟不开讲”,哪怕用整节课的时间,只要学生能把课文读流畅,我们的目标才算有实效,才真正发挥了“目标”的作用。 再次,教学目标要避免单一,力求变化。虽然今天,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在认识上已经走出了第一课时就是字词教学的误区,但在实际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还是免不了简单化(流利读文,感知大意)、模式化(激趣质疑、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再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齐声读文、总结主要内容),这就导致学生逐渐对语文的学习少了兴趣,同时也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少了生机。要走出小语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一成不变”的尴尬境地,我们就必须让教学目标有变化,让它成为弹性的、多元的目标。 (1)教学目标因年段高低而变。低年级主要是生字新词的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理应是字词教学;中年级的第一课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使学生能写好字;高年级的字词教学虽不可忽视,但完全可放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从而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的教学。 (2)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要因学生学情而变。就像上面所举的甲乙两班一例,对于学生已经对文本比较熟悉或者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本可放在第二学时的活动放到第一课时来。而对于对文本比较陌生或遇到字词障碍较多的学生来说,我们当然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字词朗读的指导。 (3)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还可因文本的类型、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等而发生变化。 二、教学环节求简、求实、求变 不管是名家大课,还是普通一线教师的家常课,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教学的一些都会经历的环节。同样经历的一些环节,然而有的课第一课时上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有的课却拖沓繁琐,不知所云。这就需要我们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上注意一些问题: 1、教学环节力求简化 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拿实物、放课件、板书、巡视、指导……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唱歌、画画、表演、朗读、讨论……乐得眉开眼笑。而下课时,又常听到执教者长叹一声“完了,这儿忘讲了……”,也常发现学生带出的练习本上还留着个写错了的字。反思一下,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学环节太繁杂才会丢了好多有效的时间呢?当然我们并不是赞成越简单越好,但走马观花的教学肯定只会让学生收效甚微。所以在教学中,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一定要简化,要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核心内容无关的环节,让学生学起来感觉轻松,有章可循。 2、教学环节一步一脚印,寻求实效 不管是字词教学,还是指导朗读,每走一步就应该留下一个脚印,切不可浮光掠影走一回。 一位老师在听写词语时,叫了几个同学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写完之后便让他们回到座位,然后又叫了另外几位同学上前批改这些词语,学生们很快便作出判断再回到座位。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红“Х”说:“你们看刚才那些同学将这些字写错了。今后,大家可得注意了,千万别再写错了,好吗?”“好!”学生响亮的回答道。真的就好了吗?听写词语的目的达到了?肯定没有,至少老师应该让那些写错了的同学再正确地书写一次,还要检查,确定他们已经掌握。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实效。 3、教学环节要有变化 教学环节有一定的板块,但不是固定的板块。在教学《草原》第一学时时,我们可以由音像资料引入课文,再按初读——细读——感情读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也可以将可放在教后完成的“背诵”一环节提前到理解古诗词之前;对于《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们可以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先学习首尾两个自然段;在《彩色的非洲》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以题目为切入点,先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分述的部分)。 三、教学方法要求简、求实、求变 现在许多老师上课,不是先努力钻研“教什么”,而是首先想着“怎么教”。声色并茂的课件,五花八门的实物,盲目跟风,追求前卫,该讲时不讲解,该练时不练习,赶时髦,作秀。殊不知“真水无香”,常常是简单的方法反而更适合、更有效。 在学习《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片段时,有一年轻老师花了许多工夫找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制作了课件。上课时,学生的确被影视资料所吸引,目不转睛地看着。然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人摔跤的场面时,许多学生要么依书照搬,要么保持沉默。而另一农村老教师在执教这一片段时,什么资料也没找,就拉了两男孩往讲台虎视儿一站,其他同学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塌腰”“揪着他转”“用头顶”“用脚腕子钩他的左腿” ……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描写摔跤时动作的词语便已完全掌握,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场面描写。这当然也就是最有实效的方法了。 教学方法除了求简、求实,也还要求变。但这里的“变”当然不是指走形式,追求新颖的摆花架子的变化,而是指我们在教学策略上的一些变化。例如对于《从现在开始》一文,我们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文本。在学习《新型玻璃》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新型玻璃的自述”为要求进行学习。在《颐和园》的学习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当导游。不同的课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习状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在一开课就给学生带来惊喜,使他们能够乘兴而来,也容易尽兴而归了,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语第一课时的教学贵在简洁,贵在朴实,贵在高效。无论是偏重于字词教学的第一课时,还是偏重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只要我们简洁精练、朴实有效、富变有趣,就一定能让第一课时的教学绽放更多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