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如何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作者:那迪热.艾尔肯

如何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作者:那迪热.艾尔肯


新疆阿克苏市依干其镇中心双语幼儿园   843000

【摘要】幼儿的发展有快有慢,能力有强有弱。因此,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老师要轮流安排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做到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体差异,让给每个幼儿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允许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由分配角色,相互交流,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才能使幼儿在不断实践和操作过程中,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就来谈一谈,老师是如何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                       

【关键词】区域活动;主体性;讨论;规则意识

一、在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分配角色,相互交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许多幼儿都有生病打针、吃药的经历,班上也经常有生病不来幼儿园的孩子,于是幼儿就想扮演医生、护士的角色玩《开医院》的游戏。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开医院的设备,动员幼儿收集了废旧的药瓶、药盒、压舌板、体温计、棉签、输液瓶子、输液、注射器、听诊器、一次性水杯、假人民币、处方签、医生和护士穿的衣服、戴的帽子等。有了这些材料,幼儿就兴致勃勃地玩起了《开医院》的角色游戏了。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自由协商,分配角色,有的担任病人,用假人民币交钱,躺在床上让护士打针;有的担任挂号员,给病人挂号;有的穿白大褂当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听心脏、看牙齿、测量体温,用处方签给病人开药;有的穿上服装当护士,给病人拿药,用注射器给病人打针、打点滴。幼儿玩的十分开心。活动中,教师以病人的身份介入游戏,观察指导。由于是幼儿自选角色,因而幼儿对开医院游戏兴趣十分高涨,模仿医生给病号看嗓子也像模像样。但是在游戏中,老师发现幼儿语言交流很简单,语言也不够丰富,医生对自己的职责都不够明确。护士没有认真核对病人的信息,就去给病人拿药,打针,整个过程单一、流于形式。扮演角色的幼儿,想更换角色,重新游戏,彼此间产生冲突。于是老师把幼儿集中起来,指出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游戏,幼儿明确担任角色的职责,友好相处,语言也变得丰富起来。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担任不同角色的愿望,又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展开讨论,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在游戏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导致游戏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开医院》的游戏活动中,医生给病人看病不认真,装模作样做一些动作,护士打针和病人开玩笑,病号多,医生少,病人哭闹,打扰了医院的安静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问幼儿:“如果医生没有认真询问病人的具体情况,就给病人开药,会在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护士给病人拿错药怎么办呢?病人打针时哭闹又该怎么做呢?”有的说:“病人会加重病情。”有的说:“对病人不负责。”有的说:“病人会更加难受”有的说:“病人哭了,可以给病人一些糖果,稳定病人的情绪。”老师表扬了孩子们。再次游戏,病号能做到有秩序的排队看病,能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医生也能认真询问病人的病情,根据诊断结果,开好处方,请护士打针。护士对待病号的态度很好。虽然病号打针时,有大声哭闹的,有乱喊乱叫的,但是护士不但不发火,还安慰病人,给病人喂药,吃水果呢!这次,医生、护士不但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而且明确了自己职责。活动中,幼儿能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幼儿掌握了看病的基本流程。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但是在游戏活动中,老师发现病人之间发生了冲突,老师再次组织探讨,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说:“病人多了”有的说:“医生太少了”有的说:“增加一些床位”根据幼儿的建议,幼儿动手,增加了游戏材料:在医生办公室摆放小椅子,增加新的药品、床位。这次的游戏活动,幼儿能逼真、大胆的扮演医生的角色。语言交流丰富、具体、细致。同时,幼儿用皱纹纸做成糖果、水果,自选角色,协商做好合理分工,各自穿好服装,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等待病人来看病。通过这次活动,医生的技能得到巩固和加强,病号也能积极配合护士打针,觉得打针也不是很疼。护士打针的技术得到了提高。每个角色,幼儿之间的交流,语言更加丰富。大家相互配合,给病人治病,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通过这次活动,也加深了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圆满的完成了目标。

三、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指导要点》中指出:“增强规则意识,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制定游戏规则并自觉遵守。”根据这条建议,老师设计了区域游戏活动《积木搭高》。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大小不一、材料、弹性不同的积木。并引导幼儿讨论:“用这些积木,你们想搭建什么呢?”拜海提亚大声说“老师我要用积木做城堡。”乃比接着说:“老师我知道,搭建城堡还要桌子呢!”。艾孜买提跳着说:“对了,老师还应该有床!”。穆合尼莎说:“还要有屋顶呢!不然下雨了,我们的衣服就打湿了”。古扎丽努尔说:“老师还要有凳子!”娜扎开提说:“还要有楼梯才行。”老师高兴地说:“你们真聪敏,说了太好了。搭建一个高楼,大家要团结一致,才能圆满完成任务。请你们思考一下怎么做,才能搭建一个完整的城堡呢?”于是幼儿叽叽咕咕聚在一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时而用手比划,时而窃窃私语,不一会儿,在拜海提亚的带领下,大家开始行动,搭建“高楼”的建构活动拉开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一开始,乃比将楼房的上下一样宽,立刻有小朋友反对说:“这个不像楼房!楼房是下面大一些,上面是尖尖的像三角形。”艾孜买提立刻反驳到:“我还没搭好呢!”接下来,他通过几次调整,将楼房的宽度变窄了,其他幼儿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往上搭建“楼房”稳定了不少。这边娜扎开提搭建了一个高高的大楼,可是……“高楼没等建好就倒塌了,太可惜了。”“是啊,怎么光倒啊。”幼儿开始注意到高楼倒塌的原因,接下来幼儿尝试想办法避免高楼再次倒塌。娜扎开提有意识的将积木尽量的垒齐。古扎丽努尔说:“用手扶住就不会倒了”穆合尼莎说;“那你就不能再往上搭建了”看着幼儿激情投入的样子,老师过去看了看说:“那怎么办呢,我们试了了这么多办法,它还是倒了,怎么回事呢?”“老师,积木不一样,有大的大有的小,形状也不一样。”“积木怎样垒才会倒呢?”“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大家是一起往上垒好还是一个一个地往上垒好?”“一个一个垒,不能乱挤。”幼儿意识到了秩序和规则问题。老师说:“那我们再尝试一下,看看这个办法行不行。”幼儿们再次进行了建构活动。后来的搭建活动很成功,高楼建好后没有再出现倒塌问题。可是不一会儿搭建到封屋顶时,又有了问题。“够不着了,怎么办。”娜扎开提垒不上去了,急得抱着着积木绕着楼房转。这时乃比小朋友想出了办法--“站到矮一点的积木上面。”其他幼儿赶紧搬来积木,站在上面继续垒高和收尾。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老师要竖起的大拇指,表扬幼儿,让幼儿感到开心和快乐。当发现幼儿违背规则的时候,老师要及时指出幼儿的不足,给予纠正。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不断实践和操作过程中,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总之,通过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既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感,又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既照顾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又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意识,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幼儿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将一如既往,力争让区域活动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