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本解读策略——勾连与整合--作者:何大庆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本解读策略——勾连与整合--作者:何大庆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             625000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片段,总会发出就是写这个部分的目的何在的疑问?这主要是我们缺少了全局观念,缺少了广泛联系的意识。如果我们用系统的眼光,抓住文中各部分的关系,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进而理解全文。如何来做呢?

   首先要理解所写材料的基本内容与思想。这个是一切理解的基础。

   了解姚明的身高,才知道选择篮球作为职业是可行的;如果让潘长江去选择篮球为业,必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事业成就。还记得小学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骆驼和羊》,骆驼本高,所以可以抬头知道书生树叶;羊本矮,才可以通过小门去吃园里的青草。理解材料(内容)本来的意思是一切探究的起点。准确理解所写对象(内容),才能确定下一步理解的方向。要理解《雨巷》中丁香花的意蕴,就得先对丁香花的形、色、味有了解。要理解作者既绝望,又不放弃理想;就要对承载作者思想情感的丁香花所蕴含的意蕴有全面的理解。

   其次,明确语段的位置,探讨对象(内容)与核心要素(主角)的关系。文中局部内容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存在于这个文章中的,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一个大厦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梳理清楚局部与段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清楚写这个语段的目的。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明明是出来散心的,已经领略了“月下荷塘”与“荷上月色”的美景;我为什么还要写《采莲赋》和《西洲曲》及其感受?

   先立足文本内容本身,明白巜采莲赋》所写的内容。《荷塘月色》中只是引用了《采莲赋》的中间部分,表现出青年男女荡舟嬉戏的情景。“浅笑”“敛裾”表现出“纤腰束素”少女的神情与心态。读之让人陶醉。朱自清先生认为这种“嬉戏的光景”“真是有趣的事”。可见,其心向往之。但紧接着又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无福消受”意为没有福气来享受。享受不了,享受不到。作者内心的惆怅可见一斑,又着“早已”二字,可见,作者的失望与羡慕之情,今天的孤独与惆怅的情绪。

   再看《荷塘月色》的核心。文章题目虽为《荷塘月色》而文眼却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见,表现作者内心情绪才是核心。引用的《采莲赋》与作者的心情是什么关系呢?应该是表现“不宁静”的。“荡舟心许”的“妖童媛女”使如此浪漫与幸福,正好衬托出自己内心与现实处境的不幸。作者希望的美好生活现实里没有,只存在于古籍当中,存在于过去的时代,使其失落之情更显。

   可见,理清了材料与核心要素的关系,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再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梳理与前后文的关系,明白材料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就能更深刻的理解材料的作用。《荷塘月色》前面在写“月下荷塘”时,作者用比喻来写出了荷叶、荷花之美;“荷上月色”写出了光影之美,自己的身心都是自由的、愉快的。而如此浪漫《采莲赋》何以就表达了作者孤独与惆怅之感。这就需要抓住他们之间的桥梁“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些蝉声与蛙声把沉浸于荷塘月色美景中的作者拉回到现实,进入到了“不宁静”的状态。故而古人的自由与浪漫给作者带来的只是压抑与苦闷,孤独与惆怅。

    第四,认识各局部材料在文中的独特功能,加深对文艺的理解,提高对文本认识的理性度。《荷塘月色》再引用《采莲赋》之后,为什么又引用了《西洲曲》?从文中注解“南朝乐府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可知,作者在此表达的是一种痛苦的心情。从情感上来看,引用《西洲曲》表达的思念的痛苦之情,要比《采莲赋》深。这两个部分应该是递进关系。前面的《采莲赋》仅仅表达了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还有“无福消受”的孤独与惆怅;而《西洲曲》却表达的是痛苦,思念的痛苦。“低头弄莲子”“莲子”谐音“怜子”,完全是直抒胸臆。且从季节上看,《采莲赋》写的是“夏始春余”之际,“叶嫩花初”之时,这个时间表述既指季节,又指人生。对照自己,美好青春已不在,“怜子”之情倍加浓烈。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里面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矛盾。从“这儿的莲花也算‘过人头’了”与诗中“莲花过人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采莲的;而因“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现实是客观条件不允许采莲。作者的追求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能是深深的痛苦。别无他法,只能在思想上“惦着”,此思念之痛苦又加深。

   像这样将局部的材料与核心要素进行联系,才能理解材料存在于文章中的价值。

   同样是触发的联想,同样是引用古诗的诗文,如果他们没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会被删掉。一般说来,经典文章的材料不应该是扁平的,应该是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我们要努力去探寻,看起来相似的或多余的材料存在于文中的原因,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