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市第七小学 533800
摘要: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能力,对于低龄的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编教材在编排上也特别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别在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观察单元。 关键词:统编教材;观察能力;有效途径;核心素养 儿童有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主动地观察事物,他们将能写出更有童趣的文章。 一次,儿子拿着作文本来问我:“爸爸,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种小动物,我写什么呢?”“你熟悉什么动物就写什么动物呗。”我答道。“我可对什么动物都不太熟悉,怎么办呢?”儿子显得十分为难,看着儿子为难的样子,我提醒道:“你常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玩,就没看见什么小动物吗?”“对了,墙角上有好多蚂蚁,我就写蚂蚁!”儿子高兴地叫起来。 等孩子写完《蚂蚁》一文后,我一看,发现文章只是写了“地上有很多蚂蚁”,至于怎么个多法没具体写;“这些蚂蚁好厉害”,至于如何厉害也没写。没见过蚂蚁的人读后根本不知道蚂蚁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对那块地上有多少蚂蚁也无从知晓。我知道这是缺少仔细观察的缘故。于是,我找出一个空瓶子,对儿子说:“走,咱们捉蚂蚁去。”我们来到院落的角上,不一会便抓了十几只蚂蚁。回到家里,我们便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从它的头部到腹部、再到尾部,从颜色到动态,都一一仔细观察了。见我们这样忙乎,孩子的妈妈过来调侃我:“孩子这次写蚂蚁,你去捉蚂蚁,下次要写小狗,你还去捉只小狗回来?”我听了微微一笑,但并不忙于去争辩。等儿子把《蚂蚁》重写了一遍后,我把前后两篇文章拿给孩子的妈妈比较,她不得不承认:由于认真观察了实物,修改后的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描写手法,孩子抓住蚂蚁的特点,将这个小生灵写得活灵活现。如写蚂蚁多,他用了“一只接一只的蚂蚁排成的队伍像一列长长的火车”,写蚂蚁的颜色,“像穿着黑色外衣的工作人员”;写它的形状,“像移动的黑芝麻”;写它头上的触角“像两条不断收集信息的天线”,“它尾巴像在公路上遇见过的搅拌车的罐子”等。读后使人如见其物。这时,我对孩子的妈妈说:“这几只蚂蚁没捉错吧?只要对孩子作文有利,捉只小狗又何妨?” 赘述以上文字,我想表述的意思是,引导小学生作文,要注重指导他们观察,特别是描写事物的文章,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实物,并由实物发现细微。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作文要么将活的事物写死,要么写出的事物都似一个模子倒的,没有自身的特点,还有的学生甚至一提笔就头疼。他们为了应付交作文的差事,只好不着边际地写下三言两语就草草收场。这样的文章由于对实物缺少观察,笔下的事物往往是凭着“不经意看过几眼”的模糊记忆写出来的,有时甚至是空想的。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养成孩子们会观察的好习惯。孩子们观察多了,又有了丰富的生活,作文才可以生动活泼起来。 我所说的“捉只小狗”,在这里实为观察实物之意。那么,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的能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好奇心入手。作文之前,我们不妨将学生带出课堂,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养殖场等,还可以通过郊游等形式让学生去了解、观察大自然。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如观察的顺序,应根据不同的事物,或从外到内观察,或从整体到局部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等;对事物加以想象,如颜色像什么,形状像什么,动态像什么。呵护好孩子对大自然的渴望,激发孩子观察世界的兴趣,让他们亲身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这样的观察,才更有效、印象更深刻。 法布尔曾说过:“在对某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而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 培养观察能力,一定要有观察的意识,善于做生活上的有心人。任何事物的发明与发现都是平时留心观察的成果。可以设置一个学生能够得着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就能碰到,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观察时老师要适当指导,告诉孩子观察的重点,引导他们抓住主要部分观察,慢慢地,他们就会知道如何观察。 二、结合身边的教育资源,联系实际生活 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教师可以提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观察的对象或范围,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有些班级设置了美化环境的自然角、植物角,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区角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可以让孩子带一颗种子来,教师用土栽和水培的方法让它发芽,引导孩子每天进行观察,用画图或者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最后学生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做一个文字上的总结交流,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与记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取的三篇文章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创设观察情境的好抓手。《花钟》中讲到了很多的植物,这些花有的在生活中是可以见到的。很多学生家中也养了一些花木,三年级的孩子,对这些植物的特性也应该有所了解。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熟知的花儿的特点,与大家分享。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低年级小孩年龄小,观察时缺乏耐心和持久性,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强调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习惯的培养。此外,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亲师性强,老师可以借助课文,引导孩子从自己身边做起,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 由于接触到实物,可用手摸、用鼻嗅、用耳听,这样,学生对实物的各种特点有了切身体验,也就是说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同时孩子们的小脑袋这个“加工厂”就个个有事做了。这就是说有了观察的质量,作文的素质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学周刊,2019(20). [3]沈心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9). [4]詹豪.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