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市新靖镇中心小学 533800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了出来。同时,低年级也是小学生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耍阶段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因此,我们要把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是人与人进行沟通时最为简单、基础的工具,具备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为基础的要求。在现今的社会中,人们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得要学会和人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的优与劣直接关系着和他人相处的境况。《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把原有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变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转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革。口语表达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力求培养小学生规范口头语言,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得体的谈吐等方面素质。 一、 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这就需要进行语言技巧的处理和语音的多种变化,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再现书面语言隐藏的内在情感。朗读质量的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流利,即不读断句,快慢适中、语音连续,并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凭借语调、节奏等把言语方面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对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朗读这个过程对纠正学生口吃、嗫嚅和乱加口头语等不良的口语习惯,规范口语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朗读训练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并能让他们熟练、正确的运用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先学会“听”,再会“说” “听”与“说”是相辅相成的,“听”是“说”的根本,“说”是“听”的成果。“听”要认真专注,“说”要注重得体舒适。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听”,也就是培养学生聆听他人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插话、不抢话,集中注意力。其次,教会学生“主体地听”,也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能听懂对方的话,还要考虑对方所说的内容。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段小朋友。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只要听故事就会很专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明礼貌、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等内容的故事让学生听,听的时候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听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抓住主要内容。听完后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逐步将故事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轮流讲述。比如,教师可以激励学生搜集名人故事,利用课前三分钟轮流讲述,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感受,或向其他同学提几个相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问答能力,又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三、 创设交际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平台,教师应在课堂上落实口语交际训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构建和谐的沟通交流课堂,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低段教材提供的文本就很有挖掘价值,因为这些文本富有童趣,而且有的文本中留有值得学生去品味的情节没有写出来,有的教材结尾让人回味,有的文本中的一个句子或段落学生易于模仿。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留白,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补充故事和仿编故事,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补白或照样子编故事。故事编好,再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展示。因为是自己的创作,学生讲故事的热情会特别高。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教学时,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由同学扮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问道“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另一位扮演鲤鱼妈妈的同学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同时还可以延伸教材,让学生们自行发挥想象进行补说,这样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能对课文拓展和深化。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尽可能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互动游戏,创设学生口语交际平台,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促进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关于小学低段说话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还在不断探索中,我期待与同行们继续切磋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