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 416700 摘要:语文这门科目的提升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更注重平时的积累,所以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从小语文基础就不扎实,往往就有放弃的念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任由他们发展,必然对学习效果有负面影响。初中语文教师要让同学们了解到语文学科其实也是和理科学科一样,是有迹可循的。本文从学生主体方面和教师的方面对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中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积累性学科,很多学生一开始接触语文时对于需要背诵积累的内容很抵触。所以随着语文累积程度的提升,学习挫败感越来越强烈,兴趣也会被挫败感消磨殆尽,排斥学习语文,产生语文学习畏惧感,这种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如果初中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反映比较慢,那么阅读文章和题目的过程就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进而直接影响初中生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又或者一些初中生对于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题材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最终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是学生对于语文产生畏难情绪。正是源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提出应从心理学角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品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心理教育目前还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教师往往注重学习成绩,相对忽视心理辅导和提高自信心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这样一来,初中生面临困难,容易有畏难情绪,容易不知所措。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必须开展挫折教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都非常重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帮助中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课堂是一个对于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很好地机会。一般在课堂上,只要老师准备提问,许多学生就会因为害怕老师提问而低下头。他们的想法是:我害怕老师会叫我的名字,说错话是多么尴尬,同学们会看不起我。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害怕,老师应该根据这种情况消除他们的恐惧,并在课堂上更多地提醒他们,学习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纠正的。例如,在我校八年级下册《饮酒》公开课中,教师让同学们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一开始课堂氛围很冷清,但是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学校竹园沐浴在晚霞中的景象,并鼓励他们寻找记忆中类似的景象,受此启发,学生们找到了感觉,在老师鼓励下,他们慢慢地消除了恐惧,建立了信心,许多同学举手发言。对于课堂上思维不活跃学生来说,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会触动他们。 (2)建立积累本,教师帮助总结答题技巧 初中生的总结能力不强,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语文积累本,总结语文答题的技巧。无论是基础知识的选择题,还是古诗词赏析,或者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其实和理科学科一样,都是有迹可循的,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技巧的。例如,在记叙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有什么作用”的题型,教师可以在平时讲解作业的时候帮助学生分类并总结答题方法,如“以某某为题有什么作用”怎么答,“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怎么答,“某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怎么答等。不只是现代文阅读,在文言文阅读中,课外文言文的字词翻译经常是学生们的老大难,看着就害怕,其实教师也可以在平常的学习中帮助积累总结,比如,“之”字的用法和意思有:1.代词他,她,它(们);2.的;3.动词往,到……去;4.这,此;5.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等等。平常可以在课堂最后五分钟让同学们拿出积累本进行复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又可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以确保学生在日常中有文学积累。 (3)多进行陌生题型训练,教育学生直面困难 初中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除了自身基础不扎实之外,还有面对陌生题目的压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的题目类型少,教师应该在平时除了普通题型之外,拓展一些不常见的题型,在精不在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面对陌生题型不要畏惧,认真阅读后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适当渗透心理辅导。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考试和测试的成绩,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学习压力,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和总结失误,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及时做好归因处理,减少学生消极认知,提升学生成就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笔者多年的一线教育实践发现,初中语文的两极分化基本上在初一后不久就开始了,到初二时更加严重。因此,防止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下降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初中语文教师们需要努力发现和总结,找对路,才能有效预防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珍梅。初中数学学习中中学生畏难情绪的应对策略。《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