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市多浪新城幼儿园 843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拼音,认识汉字,这样孩子才能顺利进入小学。但这样做却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厌学,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急剧下降的严重弊端,如何克服这一现象,既能做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使孩子能顺利进入小学,为孩子升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呢?在这一方面老师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合作意识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老师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老师 孩子 规则意识 任务意识 合作意识 一、培养规则意识,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幼儿园,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基本活动,也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比如:在美工区、表演区、开心医院、理发店等区域游戏活动中,为了避免孩子在游戏中发生冲突,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老师给每个区域规定了人数,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孩子进行商讨,制定了各区域的进区规则。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自选道具,自选角色,自由交流。愉快地游戏,既不吵闹,又能友好相处,游戏结束,还将玩具、物品等放回原位,从而养成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在户外,孩子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玩具,同伴之间既可以合作玩耍,又可以自己玩耍。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是开心和快乐的。然而孩子进入小学后,孩子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按照规则意识来完成老师提出的各项要求。比如:选择角色不能随意更换,活动中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意走动等。户外活动,孩子们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能自由散漫,凭着自己的想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一切都使孩子感到很不适应。为了让孩子进快适应小学生活,老师应该组织孩子开展多种活动,安排一些与小学有关活动游戏。比如:老师与孩子玩“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老师让孩子担任“小老师”,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让孩子消除紧张情绪,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意识到遵守规则光荣,违反规则是不对的,是不受欢迎的。以此培养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再比如:组织谈话活动,让孩子了解小学生上课时不能上厕所,小书包里不能带零食和玩具,上课不能东张西望。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老师也可以鼓励孩子利用父母接送自己去幼儿园的路上,引导孩子观察小学生入校是如何与老师同学打招呼和行礼,放学时小学生是怎样和老师同学分别的。启发孩子,在家与院内的哥哥姐姐交谈,了解小学生是怎样摆放书包、收拾座位,每天都上多少节课?一节课多长时间,中间能休息多长时间?怎么休息的?下课玩什么游戏?如何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学校和孩子园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从同龄人那里得到答案,减少了他们心理压力。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为孩子升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培养任务意识,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在的幼儿,往往是家人关注的焦点,成人过分的关怀和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的任务意识十分缺乏。许多孩子依赖性很强,事事都要家长料理。孩子升入小学后,有的今天忘了带铅笔,明天忘了带书本,甚至忘了带作业等等。为了做好幼小衔接,为了让孩子进入小学之后能适应小学生活。首先,老师在大班下学期就要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家长密切配合,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老师利用班级QQ群召开家长座谈活动,向家长们介绍优秀教师“怎样给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好经验、好做法。老师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指导孩子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下课不要忙着玩,不要丢山拉四,随便将书、作业本、学习用品乱扔,要把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摆放好,再离开教室。提醒家长教育孩子在幼儿园,要学会仔细倾听老师的指令,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老师布置任务。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要贪玩,不要干扰其他孩子的学习。下课休息的时候,要和同伴和睦相处,彼此之间要相互谦让,不要骂人,不要打架。以此培养孩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以便让孩子在今后的小学生活中,能做到忙而不乱,愉快的学习。其次,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什么都不要依赖别人的任务意识,从小学会自理、学会自我保护、独立思考、随机应变的任务意识。同时老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的任务要坚持检查。例如:班上的值日生每天由两名孩子协助老师擦桌子、扫地、拖地、发碗、发筷子、洗碗、整理物品,这样的任务开始时孩子会觉得新鲜有趣,如果时间长了,老师不进行及时总结和提醒,个别孩子就会忘记做值日生工作。为了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老师可利用榜样作用,开展评小红花,争当小主人的活动,激励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务。孩子们都想得到老师的夸奖,都想评上小红花,做值日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孩子的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了。最后,老师还要注重全面发挥与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在大班下学期就要慢慢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把上课时间调整到一节课为三十五分钟。在教学中,培养孩子要专心听老师讲课,要积极举手发言。虽然老师的组织教学是动静交替,但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七嘴八舌,随便说话,也不能一边学习,一边玩耍。让孩子了解,进入小学,上课时间一节课是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比较严谨,老师要求孩子上课必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但要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还要按照正确的格式,规范地书写数字、拼音和汉字,每天还要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通过老师的讲解,意识到 在幼儿园就应该听从老师的安排,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就要早早做好的准备,有任务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合作意识,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面临的是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老师。他们既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好伙伴,又要认识和了解老师。在学校,有的孩子因为缺乏合作的意识;有的孩子因为缺乏合作能力;有的孩子因为不会协商;有的孩子因为不会分工与交流,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因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遇到问题,他们既没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也不会和同伴协商解决。于是,有的孩子就去找老师告状,渴望老师给予公正的处理。有的孩子采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有的孩子或退缩、或产生报复性行为。在家庭中,有的孩子因为作业写得慢,遭到父母的指责甚至打骂,与亲人、父母关系紧张,以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因而老师、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的能力,鼓励其合作性行为。比如:在幼儿园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老师鼓励孩子应该共同商量,友好合作,相互配合,当材料不够的时候,大家可以轮流玩耍,当碰到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时,可以请求同伴的帮助,当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游戏顺利进行。老师和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合作机会,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指导孩子怎样进行合作。能使孩子少走弯路,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上是老师做好幼小衔接的一些点滴经验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老师要努力培养大班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大班的孩子度过入小学初期时的困难,寻找和探索行之有效的良好的教学方法,为孩子入小学后尽快的适应学生生活做好准备,为造就一代新人打下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