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教材,随堂“微写”摭谈--作者:麻艳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教材,随堂“微写”摭谈--作者:麻艳妮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街小学            710100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如是说。
  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是名家的名篇佳作,语言规范,生动感人,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教材。语文书是我们的第一手材料,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教教材上,而是要钻研教材,用好教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书面表达的训练点融入其中,巧妙地挖掘、开发文本资源,找准语言训练点,让课堂“微写”有的放矢。
  一、仿写——学习文本
  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仿写是引导小学生领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径,每个学生写作的起点都是仿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去抓住时机仿写。如《祖父的园子》一课,萧红的语言很有特色:“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这一部分,运用了四句“祖父……,我就……”这样的句子。我引导孩子思考这个句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组句子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接着我让学生用同样的句式写句子,想想祖父和我在园子里还干了什么?课文中还有一处描写作物自由自在的段落,整段话都运用了“……愿意……就……”的句式,和前一个句子表达方式相同,我引导孩子模仿那样的句式写一写“我”在园子里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样的训练,把学习与仿写置于同一文本语境,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特殊句式、特殊表达方式的借鉴能力,又在仿写中进一步加深对“自由、快乐、幸福”这一主旨的体会,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二、补充——丰富文本
  教材中许多内容作者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这些“空白点”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和无奈,而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或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空白,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将相和》之“渑池会见”这一部分时,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叫人记录下。于是蔺相如让秦王击缶,秦王拒绝。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最后蔺相如以死相逼,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此时我让学生揣摩:秦王愿意击缶吗?什么叫“被逼的没有办法”?想一想秦王在击缶时,心里想些什么?他的动作、神态会是怎样的?学生的作文中写到:“此时秦王左右为难,击缶吧,我偌大的秦国给你区区一个小国击缶,颜面何在?势必会被其他六国耻笑。不击吧,蔺相如此刻以死相逼,我可是性命攸关,而且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如果此刻廉颇趁机攻打秦国,那么国家的安危就会受到威胁……算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击吧!于是,他拿起木棒轻轻地敲了一下,又赶紧放下,生怕别人看见。”这一环节的补白,学生更加体会到秦王的无可奈何,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三、续写——延伸文本
  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言有尽而意未尽”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不少文章结尾处都仍有无限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此安排扩展性的微习作,进行适当的练笔,延伸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就课文内容等做简单的评价,写写自己的收获、希望或想法。这样,利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真善美观点,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以达到语文教学中对两项显性指标的要求。
  如《芦花鞋》这篇课文结尾写道:“他笑了笑,掉头朝那个人追了过去。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一蓬蓬雪屑………””结尾语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地。此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我提示孩子们:青铜给那个城里人送鞋的时候,他们之间会发生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回家之后又会又怎样的情景?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写道:“青铜冒着刺骨的寒冷,提着芦花鞋飞奔而去,他把那双漂亮的芦花鞋,塞到城里人手里,城里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城里人拿着那双厚实又暖和芦花鞋再看看青铜的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有的同学说:“城里人拿着那双鞋,付给了青铜双倍的价钱,而青铜只拿了他应得的价钱。”课文有一处写到,几个城里人确定要买芦花鞋时,他没有因为他们眼神里闪现出来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的钱。孩子们的续写是第二次出现原本有机会卖高价,他还是买了想卖的价,更能体现出青铜的纯朴和善良。还有的孩子写到:“青铜冒着寒冷回家了,妹妹,葵花赶紧给哥哥烧水,妈妈也把青铜搂在怀里,用被子盖得严严实实的,当他得知青铜把最后一双芦花鞋鞋,送给城里的人时候,一家人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心里暖洋洋的……”学生神思飞扬,真可谓是“百花齐放”。这样的续写丰富了文本,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总之,课堂微习作应立足于课堂,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才能真正让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