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530000
摘要:当下影视市场,以文学为“母本”进行改编的影视作品众多,学生在鉴赏作品时常会走入文学文本等同于影视剧本的误区。本文从《影视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案例《狼图腾》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狼图腾》原著文本和影片二者在构建女性身份上的差异,并探讨影片在重构女性身份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引申出当下电影中女性主体意识构建的困境和挑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及艺术审美素养。
关键词:改编;狼图腾;女性身份;主体意识;消费文化
加强学生美育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从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质变,《影视素养教育》聚焦于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艺术鉴赏、文化理解、审美情趣、创意表达的能力。课程教学中,应照当下文学文本改编影视作品的“热潮”,学生在理解文学文本对影视改编作品影响时,常将文学文本简单理解为影视剧本,并以是否尊重原著作为改编质量的评价标准。为使学生真正掌握文学与影视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故事类影视片中文学元素的构成,客观评价影视改编作品。选取具体影片《狼图腾》作为教学案例,以“影视改编中人物身份重构的认识”作为理解重点展开分析。
一、问题导入:释放,还是再压抑?
选取影片《狼图腾》为案例,因其无论于文学文本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具有着典型性。《狼图腾》作为世界上唯一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在近70多个国家发行,受众广,影响力大。而根据这部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狼图腾》由擅长拍摄“人与动物情感”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采用真狼进行拍摄,电影票房成绩不错。
当热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观影期待就不只限于电影本身,它更多地延伸向了比较层面。尽管影片中大部分还原了原著中描绘的大场景:狼围捕黄羊、狼马大战、人对狼的猎杀等,并保留了原有的人物角色。但从文学文字语言向电影视听语言转变,故事的呈现方式、表现的主题倾向必然有所不同。就人物设定方面,影片较之原著,在原有的人物关系上增加了男女情感线,特别是女性形象在这其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具母性特质向兼具女性特点转变,还原了女性的多重身份,这符合影片意欲传达人性情怀的人道主义观。但另一方面,在性别视域下这样的身份重构又是囿于“视觉文化”规限的,在这样一部以狼为主角,男性为主要人物的影片中,这一变动无疑给影片带来了一抹“亮色”。由此,这一富有性别文化意义的改编是释放,还是再压抑?随着问题导入,课程从《狼图腾》原著文本与电影视听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比较二者在构建以嘎斯迈为主的人物身份的差异,并从主题诉求、性别视域规限等方面分析重构人物身份的复杂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主流大片中有关人物身份的建构,对影片乃至对影视市场有进一步的理解,正是教学目标所在。
二、案例分析:文本与电影中人物身份的差异
(一)原著中的女性:强壮且温暖的母亲
课程在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导读,分析小说《狼图腾》的梗概:以知青陈阵为主人公,讲述了有关草原狼,草原人以及草原的故事。分组研讨找出小说中的人物主线——围绕陈阵与毕力格,以及陈阵与小狼展开的;并找出小说所引有关女性的典故和仅有的女性叙写中拼凑出作者欲图构建的女性形象。
经过课程讨论,学生围绕着墨最多的女性嘎斯迈进一步深入二次研讨:包括对她第一次较长篇幅的描写“下夜值班轰狼打狼的场景”、与陈阵之间的情感以及其对儿子的态度等。课程总结环节,学生得出结论:小说中以嘎斯迈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女性是狼性与母性的结合体,她们不仅勇猛,强壮,并且还担负起了草原放牧中重要的一环:下夜,在夜晚看护自家的羊群,并在有危险时喊夜。在日常家务以外,对于自家的狗,女人们也是尽可能地尽心养育。从原著中作者试图塑造出女性是强壮且温暖的,仅带有养育母体的身份。
(二)电影中的女性:美丽且性感的女人
课程结合课前观影,要求学生找出《狼图腾》这部电影围绕的叙事线,并对电影主创团队创作背景进行查阅。在研讨中,学生观点集中于故事架构上的两条线:一条是狼的主线,一条是人物主线。同时找出了导演在纪录片《狼踪》里的解释:“在书里没有男主角爱上女生的情节。我觉得一个年轻人在内蒙古待了7年,很可能是有爱的渴望的。所以这是我加到电影里的一些东西。所以在电影里有年轻人爱上了内蒙古,爱上了蒙古族,爱上了一只狼,爱上了一个女人的故事。” [1]
同时在教学互动环节,采用行动学习中的团队列名法,让各小组学生找出电影中嘎斯迈出现的场景,归纳总结陈阵与嘎斯迈互动的场景次数,同时解析嘎斯迈的出场的镜头语言,辨析镜头背后的寓意。从研讨中,学生还结合电影中服道化的知识点分析了嘎斯迈的服饰亮点,解析服饰背后的内涵。得出总结:影片中的嘎斯迈作为一个美丽且性感的女人,她的美不仅在外表,更重要的还在她的爱心和聪慧。同样,作为妻子和母亲,她的美也离不开对家庭的守护:为逝去的丈夫奋起对质包主任,为受伤的儿子担忧不安。影片中的所构建的女性具有多重身份,以嘎斯迈为代表表现了美丽而性感的女人所具有特质。
三、难点解析:影片中女性身份重构的复杂性
(一)主题诉求下的释放
从案例解析中学生能够基本了解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故事并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改变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拍摄所处时代的影响,或者受商业性所驱使,亦或是导演个人的因素等。将文学叙事改编为电影叙事往往并不是对人物、主题的再解释,而是创造不同的人物和主题。而主题表达的变化又常体现在人物的设定上。
学生们在对影片分析中对嘎斯迈这个女性,可以看到在影片中是逐渐被丰富化的。她的形象从原著到电影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电影相较于文学文本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女性形象,相比于原著的歌颂,赞扬,重在凸显蒙古女性在狼的影响下的母性表现;电影则是把平面的女性立体化了,给了她除去狼性影响下的人欲。学生在总结评论中提及,对于嘎斯迈这个女性形象的肯定更多是源于她切合了影片的主题,在嘎斯迈的身上可以感受到女性所具有的美好特质,女性形象在人性表现、情感表达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地释放。
(二)性别视域下的规限
另一方面,在影视鉴赏场域里,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当下“视觉文化”逐渐成为消费文化的主角。纵观消费时代下的电影,很少存在缺乏男女感情叙述的影片,女性形象无论作为一个主体(故事叙述者)亦或是客体存在,她必然在身体上或者情感上与男性产生联系。电影里女性的身体或是情感,成为一种满足观众猎奇的因素呈现在荧幕上,沦为消费大众的日常消费对象,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
因而在学生赏析《狼图腾》电影中,也能感受到嘎斯迈的出场就带着被凝视的意味,她似乎像一件美丽的物品出现在主角的眼里,也缝合进了观众眼中。连她的姓名,影片也没有进行介绍,关于她的身份,电影用了一个简单的全景镜头:嘎斯迈挤完牛奶走回蒙古包,和一句画外音:“那是我儿子的蒙古包”就告诉了观众:她是与毕利格的儿子有关的女人。在这里,嘎斯迈的身份是附属在男人身上的,有了物化的意味。除此之外,学生在分析影片时,同样也关注到表现嘎斯迈的镜头总是以特写的形式出现,能感受到从陈阵的凝视中所体现出性暗示。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相较于原著她的狼性是被弱化的,处于被窥视的位置。
四、课程总结
经过具体案例教学,学生深入理解文学文本并不等同于电影剧本,仅从人物身份重构的认识上这一复杂性就可见。虽然电影试图依据影片所想要表现的自然和谐、人性情怀的主题去重构人物身份,释放包括女性在内的人物的内在,可我们看到在这一具有性别文化意味的改编背后,女性主体意识却还是处于再度压抑的事实。由此可见,在解析电影中,文化理解必不可少,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如何才能使女性主体意识真正走进大众传媒,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尽管可以看到当下电影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但事实上我们所需走的道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2.
[2]狼踪.“凤凰视频”,链接
http://v.ifeng.com/ent/movie/201503/01706747-a0c4-4f4c-af40-122eaf448f10.shtml. [3]丁亚平、吴冠平、陈宇.《狼图腾》三人谈[J].当代电影,04期,2015年. [4]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 《狼踪》,“凤凰视频”,链接http://v.ifeng.com/ent/movie/201503/01706747-a0c4-4f4c-af40-122eaf448f1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