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市新靖镇中心小学 533800
摘要:生命意识教育,常常在语文教学中不被重视。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关注生命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命意识;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使小学生初步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在生活中能充分地展示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示生命的个性,提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渗透有效的生命意识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呢?
一、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首先教师自己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生命意识观念。要在小学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思想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即榜样的作用。所以作为小学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人为本的理念去从事教育、教学;以民主的教学、平等的对话、朋友式的交谈、耐心地帮助去影响,打动学生;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言传,少一点说教,对学生施以生命的人文关怀。以一种真诚和谐的关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感染熏陶学生,因为“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到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我们教师应当要注重的是言传身教,用有声的语言感染学生,用行动的身影去影响学生,育人先育己,从自我做起,树立生命意识,只用尊重和热爱才会发自内心的爱,才能向学生传递生命气息,融入学生的心中。
二、语文教学要渗透生命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教本”为本的物体教育:重单向灌输,轻多向交流;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育教育,轻全面发展。如今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尝试创造,给学生更多各抒己见的自由度,让学生能力释放提供更多的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扩大阅读面,引导学生服从兴趣、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远离功利、拒绝媚俗,思考生活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一样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培养个性,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让生命充满活力,充满热情。尊重生命,也就意味着尊重个性。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生命则是人的载体,没有生命也就无从谈人的一切情感、思想。“个性是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通过生命的形式呈现出来。而生命也依赖个性得以实现。”要培养生命意识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个性,善待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而改变以往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要给学生健康的爱,包括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因材施教。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成长机会,给学生一个易于接受的方式学习。在对待学生回答时,尽量尊重他们的一些想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四、结合教学开展活动,激发活力,丰富情感
现行语文教学讲究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完成,更多的是在课外时间进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我们小学阶段要积极拓展与语文教学活动相关的课外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而关于生命问题正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极好题材。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如端午、中秋等节日,让同学们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家乡人民对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表达对生活对生命意识的感受,写出自己体会,升华对生命的认识。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真切的想法,生命意识也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我们的生命需要富有生命意识的乳汁哺育和滋润,我们的生命需要富有生命意识的理念去激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生命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赵晓飞:《灌输生存意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2期
2、 曹动清:《论传统语文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8~9期
3、 胡孝华:《在语言世界里悠游飞翔》,《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1期
4、李炳才:《感觉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
5、 魏书生.三言两语谈育人―日记摘抄,知人育人(48则),班主任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