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生活化”习作》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分析--作者:赵小妮

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生活化”习作》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分析--作者:赵小妮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街小学 710100
 
   摘要:习作教学在语文学习中一直都是重头戏,同时也是颇让师生头疼的板块。脱离生活纸上谈兵,读写脱节式的习作模式,对于教学双方,都有些索然无味。而“生活化”习作的探讨与开展,改变了这种局面,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乐于表达,真实展现。同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并在各年级实行作文教学大备课。以期让学生养成习作的日常化和生活化,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使习作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自然而不做作,真挚而不矫情。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思考;调查;分析;探索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中高年级的重头戏,也是令师生颇为头疼,又急想突破的一个模块,对学生而言有时脑子空没素材,脑子空空如也,有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总之,作文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热爱作文的学生真的是凤毛麟角。老师的苦恼较之学生便复杂多了,有恼于学生的“流水账”作文,更恼自己准备的一箩筐的技巧学生表现的云淡风轻,甚至老师的下水文也让他们一脸茫然。痛定思痛之后,老师们发现脱离生活的纸上谈兵,读写脱节的传统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将习作的重心转向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习作的突破口,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习作生活化,让生活化的习作日常化,让他们敢于更乐于表达。
  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我校语文教师中开展了一次“生活化”作文教学运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师生“生活化”习作意识、教师作文教学方式、教师对“生活化”在习作中的作用、以及教师拟定习作内容和讲评方式等诸多方面开展调查,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生活化”习作开展不畅或令致力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老师困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本次调查主要在三至六年级师生中展开,学生已经有了一套习以为常的固化的较为传统作文方法,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生活化”习作的开放性,自由性。
  2.少数教师在习作创新方面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主要表现在习作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习作内容太过呆板,习作讲评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3.实行“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老师对“生活化”认识有点狭隘,不能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范围,生活经验,而是笼统的强调“生活化”,一味地将学生推向生活,让他们自己去找。这样反而导致学生在习作时失去童真童趣。与我们开展“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4.实行“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老师在进行习作训练时做法有失偏颇,尤其在布置习作训练的时间节点上有点固化,有的一周一次,有的甚至一月一次,太过教条,学生即使从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等一周或一月写的时候,想必那种写作的欲望和感觉早已淡漠甚或烟消云散,写作于他们而言又开始胡乱编造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也明知前路坎坷,我们课题组从如何化解、如何规避、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活化”习作教学,开展多次活动,就此展开讨论和研究,组员们集思广益,展开以下的探索:
  1.“生活化”习作意识要从低学段开始渗透。因为人的思维习惯需要时间的积淀,“生活化”习作模式的形成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便可一蹴而就。学生步入学校,开始的第一篇看图写画,教师就要善于从生活中截取画面,用熟悉的场景唤醒学生生活的记忆,让他们有话可说,说得明白,说得清楚,初步获得习作的自信感,同时也为“生活化”习作有效开展打下严实的基础。
  2.各学段语文教师要像流水线工人那样,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实行作文教学大备课,让“生活化”习作教学系统化。要想某种教学模式形成气候,都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这是一个团体的力量,是大家的智慧。试想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遇到一位努力进行“生活化”习作教学模式的老师,她教会孩子从生活中发现美,让他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长大后的孩子一定会是生活的有心人。后面其他学段同样有着“生活化”理念的老师的教学便会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3.“生活化”习作教学模式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更高。实行“生活化”习作教学,要求老师既能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可对传统教学全盘否定,又善从千姿百态的生活中为学生指明方向,撷取素材,抓住训练契机,成为学生习作的主心骨、协助员、倾听者。让学生在习作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亦让学生感觉习作即生活,生活即习作。
  4.“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开展要开放化。一是习作的内容从真切真实的生活扩散到艺术加工过的“生活”,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是亲眼所见、亦可是一段新闻、一本书,读到的一个故事……二是习作训练要随时随地,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有写作的契机了,那么就立即写,趁学生兴味正浓,记忆犹新,一定要快马加鞭,趁热打铁。不要按规定非得等到放学等到周末才去写,那样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大打折扣,索然无味。
  真正的生活是什么?一定是从心而过。真正的“生活化”习作是什么?那么不用说,那就是真人真事真感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实施也不会是坦途。为期一年“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探究与实行,我们几个热爱语文的老师和一群同样满含教育情怀的老师们,在滚打摸爬中,一边思考,一边探索,一边总结。这一路,迷茫过,气馁过……凡此种种,于我们,都是满满的收获与成长。
  从一张张“生活化”习作实施效果调查问卷来看,自从在中高年级倡导习作要“生活化”。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反响特别好,习作教学的路子越来越明朗,教育的返璞归真也指日可待。其优点主要有三:
  一是学生习作的热情高涨了,主动习作大有人在。较之之前的传统教学,每单元一次固定主题,大同小异的结构,千篇一律的开篇,学生写得空洞,老师看了厌烦。“生活化”习作如一剂良药,治愈了师生的头疼病,老师以生活为底色,为学生打开了自由习作的大门。而生活化让学生言之有物,眼中有光,心里有爱。
  二是学生习作的路子变宽了。生活化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心之人,随时随地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并时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再囿于“一处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写几年,每次提笔就犯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已成历史。
  三是习作教学的僵局打破了。作为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难言之痛:讲起课文来滔滔不绝,乐此不疲。但一遇习作课,老师就难免头疼,不管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却是昏昏欲睡。交上来的习作出彩者甚少,然而,“生活化”却冰释了这一切,真的是“雪化了是春天”,习作教学因为回归生活,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漫画老师、吐槽同学、致敬英雄、介绍家乡……从生活出发,用心用情用手中的笔讴歌着这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世界。
  让习作生活化,让孩子的习作日常化,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生活化”习作的实施还存在亟待改变的一点,那就是:坚持。从调查问卷来看,还存在练习次数过少的问题,有的班级仍旧按单元划分练习的次数。这样以来,学生刚刚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灵感,就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消失殆尽,这种一曝十寒的做法,对他们而言每一次习作,都是重新开始,慢慢地学生也就没有兴趣了,如果不能将“生活化”习作的意识渗透到日常中,那么就无法形成“生活化”习作的习惯。所谓的“熟能生巧”只有在坚持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形成。
  鉴于此,在“生活化”习作这条路上,我们认为唯有将“生活”和“阅读”深入骨髓,这条路才能走得更远。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这“生活”可以更广,除真真切切的日常小事,还可以是电影,旅行,大型有益活动,新闻,参观博物馆等等。其次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书籍,积累好词佳句,跟名作家学写作。满腹的真实素材加上从名家那里悟道的写作技巧,那么一篇真情实感的习作也就信手拈来。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更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简简单单、真真切切让习作向上,向善,向美!
 
参考文献:
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②李家栋的《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