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街小学 710100
摘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以课文为载体,找准读写结合点,读中学写,从遣词造句到连段成篇,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形成孩子们愿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撷取取阅读精华,拓宽习作源泉,乐于书面表达的好习惯。
关键词:积累;说话;仿写;观察;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写作技巧。”为了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词、句是写作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词、句基础,写作时,如无米之炊的巧妇,很难写出好作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分类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如:描写人物外貌的、心理的、动作的;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描写景物的、动物的等等,让这些好词佳句有意识地变成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这样会逐渐丰富学生语文积淀,写作文时不就可以“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了吗?
二、有话说才能有话写
孩子们感叹“写作文太难了,就像挤牙膏一样,甚至有时半天也挤不出来一篇作文来。” 其实,说到底还是无话可说,所以要让孩子们打开话匣子,从适合练习说活的课文上多练说,利用省略号、留白等去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从说一句到说几句,再到说一段。有话可说才能有话可写。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作者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学生们读起来觉得亲切,有很多共鸣,但是边疆校园又有它独特的特点,又非常值得大家去想象,所以像这样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点,根据这篇课文特点,我设计了大量的说话练习,引导孩子打开话匣子。
学习“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我引导孩子们想象画面: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面是怎么学习的?他们学什么?学习效果怎么样?你能用一两句画描绘这幅画面吗?有的孩子说他们在一起写作业,有的孩子说他们在一起讨论数学题,有的孩子还补充会做这道数学题的孩子们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不一会儿的讨论时间,学生们感受到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是那么的热闹,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这样的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让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在自己的校园里面可以做什么?选择一两个场景说一说,有同学说:“春天到了,我们学校鱼池里假山上的迎春花露出笑脸,像是在呼唤我们去欣赏。”有同学说:“下课了,操场真热闹。有的同学跑步,有的同学跳绳,还有的同学在单杠上玩。”……交流后再让同学们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两个场景写一写,会说自然就会写了,这次习作效果就很好。
这样的说话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读写、阅读能力,有话可说才能有话可写,找准“读说”结合点,通过说话练习帮助孩子们打开话匣子,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三、善用我笔写我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第一、第二学段可以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为了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我以经典段落为读写结合点,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分析课文写法,从段落仿写入手,逐步学会有序生动表达。
如教学《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时,孩子们发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是一个中心句,我引导孩子们“你能想象秋天还有什么颜色,秋天把什么颜色还给了什么谁?”当孩子们有了简单的思路后,我又增加难度,“你能用上修辞手法把他们说得再生动一些吗?”有同学说“秋天把紫色给了葡萄。你看,紫色的葡萄就像一颗颗宝石。”有同学说“秋天把黄色给了树叶。你看,黄色的树叶就像一顽皮的孩子,奔向大地妈妈的怀抱。”赏析完这个自然段之后,我指导孩子们用总到分的结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试着仿写一段话,就这样把一段话写通顺写清楚也就顺利的完成了。
就是在这样以经典课文为例,找到恰当的读写结合点,结合课文内容,模仿课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特点,从段的仿写入门,帮助孩子们初步学会段的有序、生动表达。
徐特立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我们只有认真专研教材,分析课文,找准恰当的读说、读写结合点,从简入手,从句到段再到篇,逐渐提高难度,在这样的“学”和“放”之间,引导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提高写作能力,“实践出真知”,一点点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习作的乐趣,自然而然也就喜欢上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从而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①新课程标准解读
②《于永正读写结合法》于永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