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撒哈拉以南非洲”讨论课反思--作者:刘仕影

“撒哈拉以南非洲”讨论课反思--作者:刘仕影
                                    广州市铁一中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以初一年级4个班级为例,本文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讨论课的课程环节与精彩回答,反思了不同班级的授课效果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初一学生的地理认知特点。除此之外,利用问卷测评的方法分析学生对该讨论课的反馈数据,为以后初中地理讨论课的开展提供了相关启示。
关键词:讨论课;反思;地理认知
 
一、设计背景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初次接触地理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此学期初次接触区域地理,对地理的要素与区域认知有基本认识,并对区域地理的认识思路与方法有一定的感受与想法,但还未尝试过对特定区域进行有针对性地讨论,并从地理角度阐释依据。为了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与真实性,笔者设计了一节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讨论课。
“撒哈拉以南非洲”此课来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预计授课时长是2个课时,为此笔者可腾出一个课时来开展讨论课以调动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积极性。此节讨论课的主题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充满希望还是身处绝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并提供相应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课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5分钟讲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相关背景(认识其所处的位置与重要的地形区),让学生进行5-10分钟的讨论(各班的讨论时长依据各班具体而定),剩余时间全是学生展示,直至下课。
三、授课前的期望
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与社会发展状况,并辩证地看待某一地理要素对区域、国家发展的利弊,串联起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整体认识。
四、授课后的反思
(一)教师的角色
授课前:课前提供学案让学生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如图1。在课上,教师主要担当支持与引导的角色,不就具体的知识细节进行讲解。
 
 
 
 
 

图1  学案展示
授课后:教师不必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发表相关观点,可在讨论结束或者临时下课的时候再做补充。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存在隐藏化,否则学生的节奏会被老师带走,本来想发表的意见就不能充分讲出来,由此导致这只是名义上的讨论课而非实际的讨论课。在以后的讨论课设计中,教师要敢于“不出现”。
(二)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地理认知特点
经过授课,笔者发现部分阅读经历比较丰富的同学在表达相应观点时考虑的范围更广,例如跳离课本,讲到了国际援助,甚至辩证地思考“国际援助是否有帮助”。还有的同学会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思考该区域某一特征对该区域发展的利弊。
整体而言,大部分学生难以整体地理解某一地理要素所包含的利弊,更多学生会从某一个角度思考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当教师从某方面提出质疑时,会不知所措。同时,这也反映了部分学生的基础地理知识不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观点的表达(他可能会在中途产生自我怀疑)。针对这一点,建议以后结合各班具体学情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与不同范围的讨论课,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话说并且知道怎么说。
(四)课堂剪影
笔者汇总了部分学生的精彩回答集锦如下:
支持充满希望的大洲
支持身处绝境的大洲
1.    国际援助(文化经济上)
1.    对矿产资源与生物资源依赖严重
2.    文化多元(发展旅游业)
2.    对国际援助依赖严重
3.    矿产资源与生物资源丰富
3.    因缺乏粮食等原因,吃热带雨林里的野生动物导致中毒等等
4.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
4.    人口增长率高,粮食问题突出,环境破坏严重
 
5.    由于历史原因(例如殖民等等),未来发展困难
 
6.    技术落后
除此之外,笔者还有以下发现:
1.大部分学生脑海里还没有民族工业的概念。
2.不少学生都能思考到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对于非洲资源丰富但相对贫困的原因并没有相对全面的认识,会出现表达不清或者表意不明的情况。
3.针对国际援助,有同学提出“国际援助没有用,”,因为非洲还是那么穷。
4.针对历史原因,部分同学觉得历史特别重要,部分同学强调未来发展可能性更大,由此看出初中学生对时空观点与历史事件有自己特定的认知。
(五)对以后授课的启发
第一,讨论课的开展与讨论主题的选定要结合具体学情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例如设计更细致与更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于笔者在四个班级展开了讨论课的实验,不同班级的授课效果差异较大,有的成功,有的稍显不足。
成功的班级实现了讨论,并相对全面的讲解了非洲自身的优势与所处困境;有的班级只有2-3位同学愿意主动上台讲解,其他同学参与度不高,要教师辅助引导加上点名邀请才能继续讨论,有的班级参与积极性很高,讨论氛围热烈,但是知识讲授不清,或者只敢拿着课本对着相关字句来诵读。
第二,强调“讨论”而非“讲解”。有的班级学生会结合教师提供的PPT上相关的图片,例如地形图、气候图与矿产分布图,有的班级学生没有。相对而言,结合PPT展示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思路,原本的讨论课变成了介绍课,打乱了讨论的连续性。综合来说,建议以后开展此类讨论课的时候,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结合相关地图进行阐述,这样更能达到讨论课的效果。另外,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而不要只是部分同学的讨论与反驳。
(六)课后追踪与学生反馈
调研问卷展示如下(图2),最终得到165份数据,问卷有效率高达98%。
图2
分析问卷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有参与讨论课的比例是82%,有3%属于自己看书了看没有参与讨论,有3%同学属于小组没有积极讨论导致没有积极参与。
2.  82%的同学没有主动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33%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讲,11%是因为害羞,15.8%是由于其他原因,例如小组成员已展示、观点被说、准备不充分等等。
3.  69%的同学没有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反驳,13.9%的同学是由于其他原因,包括认为觉得别人说得对、没轮到自己就下课了,16%的同学觉得没必要反驳,12%的同学表示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4.  77%的同学表示愿意继续参与讨论课的比例,理由各种各样,包括增加兴趣、交换学习经验等等,但不愿意的同学的理由主要在于部分同学没参与讨论+开小差、课堂纪律太吵,也有极个别同学表示无聊。
5.  针对讨论课主题,85%觉得这次的主题不需要调整,个别同学建议缩小讨论范围。
6.  有36%的同学表示更想要教师讲课类型的地理课,26%的同学更想上学生讨论或学生活动,其余同学则表示都可以接受。
 
五、总结
地理讨论课的选定务必要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学习特色,成绩较优秀的学生的关注点更在于授课效率是否优于教师讲课,大部分同学都希望参与有趣互动且纪律良好的课堂。针对此次课程效果,教师有必要从纪律性与趣味性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