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抓好背诵训练之我见--作者:陆秀锦

抓好背诵训练之我见--作者:陆秀锦
广西靖西市新靖镇镇中心小学   533800
     
背诵是记忆语言材料的有效手段,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俗话说:“背了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我们老师也是深有体会,小时候背诵的诗词,课文现在如需要,仍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这不得不说得益于小时候的背诵了。那么怎么样抓好训练?使它成为对发展学生能力语言方面产生较好的影响呢?从教几年来,我在总结前人经验以及自己平时一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一些具体强化措施,也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要求学生不光按大纲的要求背诵课文,更要求学生基本上做到“篇篇背,背全篇”
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我采取不同的办法,一般的一年级着重背诵词语和句子,二年级一直到六年级开始背诵课文。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成为一个层次的系统。
我带的四(4)班要求背诵的量是比较大的,因为我始终认为我们小学语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选编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值得学生深入地长久地品味。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们对课文的吟诵、消化、积累不是过多了,而是太少了。为什么我又十分注重“篇篇背”呢?我认真分析教材,如《绿色办公室》、《三味书屋》、《望庐山瀑布》、《课间十分钟》、《山行》……等课文,它们内容丰富,体裁各异、风格多样,学生如能熟读成诵,必定获益匪浅。对于写作,这些范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指导课上,我无须再滔滔不绝讲要求,举例文,只需要提示学生的课文,加以“点拨”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对积累起来的课文,篇篇都十分熟悉,往往一加点拨“就能心领神会了。例如:在辅导学生写《我喜欢的一种植物》时,我要同学们仿照刚上过的课文《皂荚树》来写,结果有个同学在写《梧桐树》时,结尾是这样写的:梧桐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重要生根、发芽……”事后,我问他,这些结尾是自己想出来的吗?他笑笑说:“从《皂荚树》这篇课文仿照过来的。我也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二、在感情朗读基础上背诵
为了背诵好课文,我把力气主要花在指导感情朗读上。“背诵”决不是为“感情朗读”相对立的“强记”,恰恰相反,它应该以感情朗读为基础,体会其语言的美妙。为此,我要同学们听课文录音,与播音员相比较,找差距。这样,学生对文章就感兴趣了,能品味,这时,不管朗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觉得太厌烦了,甚至乐此而是不疲。也就在这一遍又一遍看似重复的感情朗读之中,学生们逐步能背了。甚至可以这么说,能背是感情朗读积累到一定量以后的结果。  
三、经常调用通过背诵积累的语言材料
前几年,我往往把背诵安排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进行,现在我大胆地把它提前在训读过程中进行,要求学生至少在小结课文之前完成背诵任务。那么就得给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我一般利用早上晨练和早读书这个大好时光,因为这个时候同学们精神最好,精力最充沛,同学们最容易背得,同时要求背诵课文不易过多,一般一至两段,第二天早上再重复,这样多次重复后形成了动力定型,便保持准确而持久的记忆,以至当需要时能不假思索的念出来。此时,再让他们概括课文的节意、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项目就能真正得到落实,背诵时间的这个调整,使语言材料由“备用”变为当前的“即用”,对学生有一定的鼓舞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习课文和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随时调用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使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他们定为获得背诵之后有个满足感,进一步增加加强背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读课上,我在讲解某种表达方式时,常常是讲读一篇课文,带一批课文,师生共同分析、比较。这时,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的各语言材料会跳出来,而且他们还发现,他们从前的背诵是有用的,于是愉悦感油然而生,而这种积极的情感无疑能推动他们去背诵更多的课文,记忆更多的语言材料。
老师的付出带来丰硕的成果。我带的这个班在学校举行的背诵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且语文科在段考、期考中平分都优秀,学校领导、老师都称赞我带的这个班学习语文有方法,有后劲。我想,对他们进行背诵训练,也许是他们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