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州市胜境街道综合服务中心 553500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处于山岭沟壑地形,而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坡地是重要的耕地资源。而在进行坡地耕种的过程中面临着水土流失的现状,如何在坡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是有效保障坡地面积,提高坡地农业生产水平,进而改善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产量和收入的重要措施。本研究结合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进行研究,探索在坡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的方法,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广大坡地进行的农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业;坡地;生态体系建设;方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耕地,因此耕地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视的自然资源,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保持耕地的数量,进而保障我国的农业产量。坡地作为我国耕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然而多年以来在坡地耕种的过程中面临着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即影响到当地的农业产量,同时也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亟需针对我国内地地区建立完善的农业体系,进而达到水土保持的作用。
一、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
在坡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主要是基于坡地的基本特征建立保水保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坡地上,建立一种能够以保持水土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方法,以相应的坡地基本面积作为尺度单元,按照生态农业与经济恢复的目标建立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始终以保持坡地的水土作为基本手段,借助于农业系统的应用使得农业高效生产,进而实现坡地的农业生态效益得到提升。在最终实现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将同步保障坡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多项目标得到完善与实现。
而开展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其内涵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在降水过程中就地拦蓄入渗的效果,即保持农业发展具有充足的水资源同时又防止水土流失,而结合生态农业体系的规划将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应用,使相应的农田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农业效益,是坡地的植被得以恢复,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在水土保持型坡地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以经济林、经济作物或者养殖业作为主要方向,最终实现农业、林业、牧业等多项生态资源进行综合运用良性循环发展的效果。通过水土保持型农业发展体系的建设,使得农业经济生态体系等多项内容融为一体,在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得到显著改善与进步。
二、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方法
(一)构建完善的体系路线
在坡地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要结合该体系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体系路线,要充分结合坡地的生态结构和经济目标进行协调优化,进而使所建立的农业体系能够从各个方面充分满足相应目标的实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体系建设的基本组成结构,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经济三个方面,基于这三方面结构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生物等各项资源,探索适合坡地生态体系完善的方法。其次应借助于先进的理念指导,运用生态学物种共生互惠原理,将坡地所在地区的时间、空间、营养结构等多项生态因子进行充分应用,进而建立出具有综合效益且生态合理的农业体系。例如结合坡地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既可以进一步发挥多层次的套种间作农业模式,也可以建立国良水产共同发展的立体分层重要模式。例如稻鱼共生、鱼鸭共生等相关发展模式便是最有效的体现。此外应进一步加强坡地的耕作技术和植物养分管理技术,通过提高部分地区的土壤肥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改善土地肥力,提高农业产量。此外完善耕作技术,建立体系完善的坝、库、渠等综合设施,进而实现坡地的农业生态体系得到发展与进步。
(二)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我们在坡地建设水土流失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应充分发挥保定所在地区的政策调控机制,通过政策调控与指导使坡地生态体系建设水平得到进步。一方面发挥政策导向性调控,借助于相应地区对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持,使农业体系建设获得更多的资源帮助,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撑,进而使农业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更快的投入使用并发挥效果,进而全面体现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的意义。另一方面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借助于经济杠杆式生态农业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更加显著,进而从国家层面、从地方政府层面、从广大农业人口层面充分认识到农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价值,以促进我国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J]. 农技服务,2019,36(01):1-8.
[2]薛雄瑞,薛忠民,苏超,廉喜红,汪喜红,胡仲林. 陕北黄土丘陵坡地桑园土壤含水量变化浅析[J]. 北方蚕业,2019,40(03):22-25.
[3]孙波,董元华,徐明岗,曾希柏. 加强红壤退化分区治理,促进东南红壤丘陵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J]. 土壤,2015,47(02):204-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