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市新靖镇中心小学 53380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途径。那么,怎样使学生在作文时有内容可写,有内容想写,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作前指导——批改——讲评”这么几个环节中的“作前指导”下大工夫,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其方法有:
一、为学生写作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写作素材。
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小学生虽然不同作家的创作,但就其写作题材来说,同样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若以大自然为情境,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在情境氛围中加深体验,这样小学生写话必然是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开始,也就必然感受到有趣和容易看自己说说因认识周围世界是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是永不枯竭的生活源头,于是,依这次作文要求,老师可带小学生到大自然这幅画中去,做到情境交融,必然有利于词句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过渡。
通过学生观察,所见,教师再进一步简说这些事物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抓主要特点来写。这样,小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进入了情境后,在头脑中显现的表象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的重现,一方面,它具有初步的概括性,另一方面,又蒙上一层感情色彩。学完第七册第二单元课文后,这时,再让他们以《秋天的景色》为题写一篇作文,浮现在他们头脑中的,不仅仅是金黄的稻谷,黄里透红、一个紧一个的柿子果的景象,而是渗和着情感的秋的情境,学生由此会领悟: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的景色更美的感概,动笔起来,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了。
二、注重素描教学,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是由低年级的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向高年级命题作文的过渡阶段,是中小学打好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我们作为教师会发现,在这个年级段,作文总有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常常出现用词不当、句子不通、条理不清等毛病,这固然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差,还不会观察,不会想象,形象思维能力十分薄弱,对生活知识和常用语汇十分贫乏。
小学生可以以观察事物为途径,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记下来,养成经常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就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作文《这儿真美》,习作要求及提示:“花园、果园、田野、小河……我们周围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你发现了吗?让我们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吧!写之前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的,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本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教师做好“作前指导”,利用文娱节时间,带上学生到校园游玩一趟,游玩时,每走到一个地方,有意识的让学生说说这个地方有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课前,课件出示给学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图片,学生会顿时活跃起来,都会跃跃欲试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最后图片定格在大家平日最喜欢的,最熟悉的操场后的小花园,顺水推舟,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片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你们平时都在那做些什么?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用眼观查,然后用嘴说,最后动手写,这样动笔起来,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了,这样一来作文不再是无从下手。
三、尊重差异,树立信心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别差异性,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想方设法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孩子们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位学生,肯定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只要学生对写作文有了兴趣,就不用担心他们写不出优秀的文章。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思想认识,认识能力的综合训练。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统一发展。特别是三年级,刚接触作文,怎样让学生会写,能写好作文更是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