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小学 710100
摘要:一直喜欢“磨砺”这个词。翠玉,鹅卵石,珍珠,这些凝练之物无不是来自于“磨砺”。好课如做人,好课要经磨砺才会臻于如意。一节好课往往要几经琢磨,几经改动,可谓磨课千遍也不厌倦。就拿《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来说吧,回想这一课的磨砺过程,我感慨万千啊!
关键词:磨砺;公开课;教学思考
磨板书:从青涩概括到用字推敲,板书遣词有了准确性。
初次上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和学生们一起将课文内容概括成了“学咀嚼”“想驼铃”“剪驼毛”“问驼队”四个词组。但在后来的思索中,在与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交流讨论中,我们觉得这样的概括很不准确。“想驼铃”重在“想”的过程或内容,而文本是“我”和爸爸在谈论由驼铃引出的遐想,文本之意重在“谈”,而不是“想”。于是在反复读文后,我将“想驼铃”中的“想”改成了“谈”。“剪驼毛”则更不准确了,因为林海音说“我真想那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文本表达的意思只是“很想”帮骆驼剪一剪皮毛,而并非真的就去剪了。于是,板书中的四个词语最终改成了“学咀嚼”“谈驼铃”“想剪毛”“问驼队”四个词组。试想,如果老师的板书用词都做不到精确、妥帖,又如何给学生做范例呢?这一磨,是遣词用字的磨,磨出的可是浓浓的语文味儿。
磨环节:从通篇自学到先扶后放,环节设置有了层次性
第一次上课,我将学习“学咀嚼”“谈驼铃”“想剪毛”“问驼队”这几方面内容都交给学生,读文,交流,合作探究,课堂看似流畅顺利,但我发现学生们学习的兴致不高,有的孩子甚至无所适从。怎样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明确的任务,又有法可循?我又陷入了反复的思考琢磨中。一个并不新颖的词语出现在我的眼前:由扶到放。于是我又将教学环节做了如下调整:
一、复习主要内容导课,。
1.出示课题。
2.师:回忆课文,小林海音难忘童年哪些事?
(板书 学咀嚼 谈驼铃 想剪毛 问驼队)
二、精读品悟“学咀嚼”,感受天真童趣。
师:看来林海英回忆的这些童年片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咀嚼”一段特别精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1.课件出示“学咀嚼”一段,生自读,自悟,圈画批注:你喜欢哪些句子?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预设一:从这一段中感受到小林海音的天真,充满童趣。(板书:天真 童趣)
预设二:细节描写,如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预设三:抓住动词把事物写具体。如“磨”“冒”“沾”。
预设四:语言简洁,朴实,口语化,就像一副童年的素描画,虽然黑白,依然深刻。
预设五: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3.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师生发现,小结学法:
寻找细节,圈画动词,品味简洁的语言。
三、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片段,感悟天真童趣。
1.小组商议选择一个片段后合作学习,谈谈你从哪里能读出小林海音的天真和童趣?你发现和上一段相同细节描写和语言特点了吗?
2.相机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这样一来,学习“学咀嚼”的这一部分一方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给紧接着学生的合作探究做了很好的范例,学生们合作在文中其它部分圈画关于细节的描写,找一找精确的动词,说一说语言的特色。课堂气氛明显好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他们再也不会茫然无所适从了,他们知道该怎样去学,怎样去做了。改后的课,在教师合理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组合作探究也有学法可依。
磨拓展:从布置阅读到课中欣赏,拓展更具吸引力。
一开始我只是简单的将小说《城南旧事》推荐给孩子们,但我发现这样并不能调动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兴趣。初次课后,我发现他们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并不如我的期望那样,班上看这部小说的孩子并不多。《城南旧事》曾经深深地打动过多少人的内心啊!我太想让他们爱上这部小说了。我又开始了思索,想办法,继续磨课,连推荐阅读也要磨吗?是。我找来《城南旧事》,再次阅读,终于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章中,精心挑出了最能打动人心的几段文字,课堂上用两分钟的时间,将这部小说郑重地介绍给孩子们,动情地为孩子们配乐朗诵,文本中的淡淡忧伤以及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在都在空气中酝酿着,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很多孩子眼圈红了,也包括我。我成功地将课堂的上“小”语文延伸到了课外阅读的“大”语文天地中,很多孩子下课后迫不及待买来了小说《城南旧事》阅读,我想,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想要的结果。
初次上课,在学生学完了四个片段后,我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童年的有趣生活,就一件小事,学习作者推敲动词,抓住细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写一写。孩子们虽然也写出来了,也有的很精彩,但只是少数孩子,并且课上费时太多,整体情况并不乐观。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真正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都写得出,能写得好呢?毕竟文本的情境片段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有些远。我想,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孩子做个榜样呢?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到底什么才算是细节,到底怎样写自己的生活。于是我自己写了一个片段,并用红笔圈出精彩的句子,准确的动词,和学生们分享我的童年趣事,孩子们被我的精彩描写逗得哈哈大笑,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他们觉得“啊,原来想这样的小事情就可以写啊!”改后的课,同样是三分钟的即兴练笔,孩子们选材的时间缩短了,选材的范围扩大了,写的兴趣更浓,写得更快乐,也就写得更好了。
一遍遍的磨课中,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反复磨砺,才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只有反复磨砺,课才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只有反复磨砺,课才能上出自己的风格。正所谓:磨课千遍也不厌倦,在反复的磨砺中,只希望我的课堂能够多一些“翠玉”“珍珠”留给我的可爱学生,伴他们一路成长。
参考文献:
[1]蔡璐,廖圣河.教好一篇课文带读一本好书——王文丽《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2016(4).
[2]徐平.从“本我”到“超我”——《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教学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7):7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