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问”——科学探究的主阵地--作者:杨蕊

“问”——科学探究的主阵地--作者:杨蕊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站前小学          161000
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上至宇宙星空,下至海洋生物;大到星球,小到细胞。可以说值得探究的问题太多太多。因此,也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新课程下,探究学习已成为了科学课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代教育的学生观也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善于发问。
一、“敢问”,探究的开始
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思考。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这么一个案例:在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时,一位教师利用影片《乌鸦喝水》成功地引出了课题,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问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总结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时,学生在观察完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它们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突然有一个学生说到“空气也是有重量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师马上问道:“你在回答哪个问题?这一课还没上到呢!”这学生被震住了,倒也“识趣”,自己“乖乖”地坐了下去就不再言语了。最终,到下课结束,他都再也没有站起来回答过一次问题。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是的如此可怜,他的眼中教师又是多么“威严”。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地方允许再想;不明白的地方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自己要是有错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意见;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教师则可到他们的身边去征求问题,去倾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从而才能促使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只要没有原则上的错误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这样时间长了,就不会有不敢提问的学生了。
2、形成和谐友好的生生关系。“敢问”意识并不只是对教师问,同学之间的“敢问”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良好的生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和谐友好的生生关系中,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敢于在课堂中提问和发言。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安排实验小组和讨论小组,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使他们之间产生一种互补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验和讨论中进行合理的分工,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实验员,又有材料员,各个工作岗位轮流担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认识到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只有在这人人相互尊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多问”,探究的灵魂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说学生“敢问”了,就培养出来了,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不断提问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来。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手段,每时每刻培养学生的“多问”意识,才能开启知识的大门。
1、联系教材,调动兴趣很多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能从多方面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有一次,我在教学《沉与浮》时,我为了创设情境,准备了一个玻璃水槽,放入水,准备了木块、铁块、塑料块、泡沫、橡皮泥、小铁船等物品。叫学生先猜测一下,哪些可能会浮?哪些可能会沉?学生在自己猜测的基础上再去实验,当碰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了问题?“为什么铁块沉了?”、“为什么木块浮了?”、“沉和浮会跟什么原因有关呢?”……
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2、走向自然,开阔眼界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教材这一媒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大自然这一媒介,在大自然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师都市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到大自然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管是与教材有关的,还是与教材无关的,教师都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论“为什么知了会钻到地下去?”、 “黑洞是什么东西?”、“我们地球要是爆炸了,我们该到哪去居住?有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吗?”……学生提问的兴趣高了,问题自然而然就多了。
问——科学探究的主阵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处处留心,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提问空间”,让学生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将来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