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幼儿园 831800
【摘要】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幼儿教师的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因此,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科学活动条件,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促进幼儿主动探究。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在组织与实施集体科学活动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何改变这一局面?采取那些有效措施能有效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呢?下面就来谈一谈:
【关键词】教师;幼儿;科学活动;组织;实施
一、发现在组织科学活动中存在的困难,研究和解决良好的方法
1、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制定的科学活动目标不合理,表述空泛、针对性不强,加之设计活动形式单一,教学环节缺乏趣味,幼儿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不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效果也不好。比如:在科学活动《我们怎样过冬》中,教师将活动目标设计为:“知道动物与人怎样过冬。”由于人与动物在过冬的方式、方法、行为、习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此庞大的教学目标不可能通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来完成。这样空泛的目标,不着边际,很笼统,说明教师对目标缺乏深入的分析,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自身概念模糊。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学会分析每个主题内容的内涵,并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多和其她教师探讨,多让幼儿参与实践,多和幼儿沟通,找出问题,帮助教师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达到既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又能组织实施活动,最后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再比如:在《水的浮力》这一科学活动中,教师制定的目标为:“发现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学会用词‘沉浮’”。这一目标只提出了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未考虑幼儿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的方面的发展,反映出教师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的价值倾向,容易导致只重活动结果,而忽视活动过程和幼儿探索体验的过程。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果教师将目标修改为:“观察、探索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感知水的浮力;学习细致观察,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对沉浮现象感兴趣,能大胆探索。”这样的教学目标,层次清楚、全面、规范。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配合,既便于教师实施科学活动的组织,又利于幼儿操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2、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对所选的教学内容没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存在着选题太大,选择的内容很广,定位模糊,不符合幼儿年龄水平,不具挑战性等弊端。因此,幼儿对活动毫无兴趣,也缺少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意愿,没有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更没有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我们怎样过冬》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引导幼儿探讨了不同动物的过冬习性,而且讨论了人类怎样过冬的问题。如此多的内容交织在一起,不仅老师自己概念模糊,幼儿的科学活动活动也是一片茫然。再比如:在科学活动《调制泡泡水》中,教师准备了洗手液、洗衣粉、肥皂片和洗洁精四种材料,让幼儿尝试自己调制泡泡水。因为操作材料简单,操作方法非常简便,幼儿很容易调出泡泡水,对大班孩子不具备挑战性,所以幼儿几分钟就完成了任务,然后就在教室到处追跑,影响了课堂秩序。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认真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生活实践,参考幼儿的发展水平、年龄特征来确定学习内容,要与幼儿多接触,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做到活而不乱,教学效果才好。
3、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准备大量的操作材料,所以选择材料只图简便,数量少,材料种类不丰富,加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材料摆放不当,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影响了幼儿操作。幼儿不能通过操作完成教学目标,也无法参与到活动中。结果科学活动像语言谈话活动一样,枯燥、乏味。比如:教师在组织《动物怎样运动》的科学活动时,整节课就是让幼儿谈自己认识什么动物及这些动物是怎样运动的,然后让幼儿做模仿动物运动的游戏。因为没有材料,幼儿也没有操作,一节课显得十分沉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再比如:在《神奇的纸杯》这一科学活动中,配班教师在每个幼儿的座位后提前放了一个未涂蜡的纸杯,为幼儿操作“给纸杯涂蜡”做好了准备。教师在上课时,把水、自己折的纸杯、涂了蜡的纸杯、毛笔等材料全放在桌上。在授课中,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一种纸杯装水漏水,而另一种纸杯装水却不漏水?”此时,配课教师突然在幼儿后面神秘地走一圈,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幼儿纷纷转头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有的幼儿被放在桌子上的材料所吸引,有的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座位下面,都不去讨论问题了。尽管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但幼儿却难以专心听教师讲解,幼儿你玩这个,他拿那样,弄湿了衣服,打翻了纸杯,整个活动乱成一团。从上述二个实例可以看出,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如果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备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这样一定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也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究。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合理利用空间,材料摆放不要太集中,要有层次,不要早早就摆在桌面上,将幼儿听课的座位与操作区分开,提前和配合教师商量好出示材料的恰当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幼儿在听教师讲解和讨论问题时不受干扰,又达到让幼儿合理使用材料的目的,也满足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二、走进幼儿心中,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实施科学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全面有效的设计科学活动,在目标、材料及过程设计中下功夫。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丰富多彩的材料,注重灵活机动的组织科学活动,不断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当幼儿出现质疑时要给予解决;当幼儿有新的发现时要给予支持和表扬;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帮助。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提问要精炼,有启发性,做到表情自然、大方,面带笑容,语言精练,不重复。如果教师设计的提问,针对性指不强,提问的模式单一,加之教师缺乏激情,语言不精练、罗嗦,语言呆板生硬,过分严肃,这样课堂气氛沉闷,幼儿听的糊涂,也不理解,更愿意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效果就不好。再则,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要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让幼儿动手动脑,感知周围的事物与现象。选择科学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并注意选择探究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这样才能将科学探究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将科学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区域活动、自由活动、来园、离园等时间,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小实验,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逐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初步探究能力。
以上是教师组织与实施科学教学活动的一些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幼儿触摸、摆弄、操作,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保持愉快的心情;让幼儿在相互学习中产生创造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
乐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