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晃县晃州镇第二完全小学 419200
生活与作文是一个大课题,老课题,也是一个常解常新的课题。
我想起一个多年前跟雪有关的教学案例。语文试卷上要学生填空:雪化了是什么。给出的正确答案是水,其中有个小女孩填的是春天。给分还是不给分,当时引起了阅卷老师们的极大争议。这个案例足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建立生活和语文课堂之间的有效链接?直至课改多年的今天还是避免不了的培养出了许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写手。我们不得不承认,忽略生活,忽视观察,淡化感知,照抄照搬照背,还是很多语文教师依然存在的通病。生活是一切艺术包括写作的源泉,而好的文字应该是生活诞生的嫩芽。对此我谈三点浅见:
一、大胆放手,把学生抛给生活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观察者眼中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从而笔下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字。我想这就是生活与作文的距离,也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所在。
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在科学课上答案可以是水,是水蒸气。在乡间小路上,可以是黑泥,是青翠,是鞋子,是屋顶等等……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眼中可以是春天,是别样的风景。这里没有最好的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答案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学生在什么样的前提下观察和对事物的个人感知。观察的事物不变,但观察者、观察角度、心灵感知却是各有各的不同。没有生活的土壤,仅靠课堂上的讲解与认知,是无法与生活中的事物对话的,更不可能实现心灵相通,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创造让孩子贴近生活的条件与机会。
我现在执教的是一个农村小学,这里留守儿童比较多,外出的体验很少,孩子们的文字功底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并且胆子小。四年级了提笔写作文还是无从动笔。在第一单元作文教学《推荐一个好地方》中,为了顺利完成本次写作,我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梳理了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语言技巧和构段方式,再抽出时间带学生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山庄去尽情地玩耍,让学生参观山庄设计独特的地方,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之后还在山庄吃了有特色的农家乐。学生有了看、玩、吃的体验,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回到学校再让学生尝试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来推荐这一个地方,发现就有一大半的同学能写出篇幅较长的作文了。我也相信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越多,就越能懂得如何去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所以大胆放手,把学生抛给生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调动不同的感官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应该做也是能做到的。
二、训练学生透过生活现象去感知冷暖善恶
生活在变,事物在变,现象在变,表达方式在变,但人性的冷暖善恶永远不变。教会孩子透过生活现象去感知冷暖善恶,实现从知识与技能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更高层次转变。
我们可以训练学生从生活中所看到、听到的点点滴滴去学会感知,从一个具体的物,到一个现象,再到现象背后与人的关系去感知。
比如,校园里的那一棵普普通通的树。告诉孩子们那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伙伴,每天在晨光中等待,午间和我们嬉戏,放学后为我们守候……这是心灵的陪伴。
比如,感知速度。人跑得快,风比人快,高铁比风快……去感知时代的飞跃,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比如,孩子们每天上学早。在上学路上鸟儿起得早,有时候月亮更早,黎明的清洁工最早……去感知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比如,从“大”字所想到的。个头大,教室大,学校大,天空更大,有容乃大……这是胸怀,是格局。
每一个文字,每一种事物,都有灵魂有生命,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习惯于透过这些文字、事物去感知与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去感知世间的冷暖善恶,写出来的文字就一定更有魅力更有 意义。
三、教会学生用文字做生活的刻刀,去雕琢时代的印记
所有的生活体验和感知,最后都可以用文字来体现。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是鲁迅先生直指人心的经典刻画。教会孩子用文字做生活的刻刀,去雕琢时代的印记,写出有生活印痕的文字。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印记。七十年代的我们差不多每个人的左手都会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刀疤,那是无暇顾及我们的父母和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也是我们回不去的乡愁;八十年代,全村人在劳作之余凑在一起观看黑白电视让人倍感温馨;九十年代那飞扬的摩托车是最酷帅的风景……当下的智能时代处处是新技术,智能系统,大数据……微信的到来更是改变了我们的问候方式,支付方式,预约方式……让我们带着孩子 一起用文字来记录时代的变迁,这应该更具有时代的意义。
所以我们更应该对生活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教会孩子提高视角,放大视野,去把握时代的脉搏,见证时代的变迁,那样的文字会更有灵魂,这应该就是生活与作文之间最紧密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