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生态建设旅游服务中心 553500
摘要:森林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人类和生命的和谐相处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森林资源如果遭到破坏,对于中国甚至是全人类将是一场灾难,森林防火是一个艰巨而长久的事业,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和法律法规上不断的完善,从森林火灾发生的根源上进行控制,积极的摸索出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的措施,本文研究了强化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工作的意义以及相应措施。
关键词:强化森林防火 应急指挥 必要性 措施
一、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俗话说“一点星火,毁掉百年林”,火灾对于森林来说是一个天敌,而且我国是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的国家,一旦发生火灾,森林资源将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给人类的人身和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众所周知,2019年在澳大利亚爆发的森林大火持续数月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扑灭,最终该火灾成为了威胁到全球人类生成的重大火灾类型。根据2020年1月份英国路透社统计的数据显示因为澳大利亚火灾所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33人,烧毁的房屋多达3000多所,截止到2020年7月份澳大利亚官方所统计的数据因为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导致的动物死亡数量高达30亿只左右,因为该火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灭,为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与损失。而纵观其原因,多项研究表明,虽然该火灾起源于高温天气和长时期的干旱,但是在该火灾发生之初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相关的森林防火应急指挥措施不当或缺失,是导致在火灾大量蔓延以致失控的重要原因,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失利便是其根本原因,缺乏科学的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没有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相关制度,最终失去了扑灭火灾的最佳时机,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无法挽救的损失。而我国幅员辽阔,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基于这一事件进一步告诫我们为了有效的防止森林大火的产生,做好相应的应急指挥工作非常重要,及时做好火灾的预防措施,在火灾发生时能够采取有效的应急指挥工作,快速的完成火灾的扑灭,是防止森林火灾产生的关键。
二、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工作的实施所产生的重要价值
1.强化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工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球人类共同研究的目标,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是有效保障人类发展与资源供应和谐共存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有效限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挖掘,同时节约可再生资源的应用,才能使人类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资源与发展的潜力。森林资源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是对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
2.加强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可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众所周知森林火灾一直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以及公共危机,及时人类不断的加强措施针对森林火灾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但是其发生频率仍然较高,每年因森林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数量庞大。我国多年以来实施的植树造林计划以及退耕还林计划使得我国的绿地资源在不断丰富,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在森林资源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更应做好相应的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工作。无论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当森林出现火灾迹象或者试过以后,能够及时的通过应急指挥措施扑灭火灾,可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使人类在和谐安宁的社会中生活。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工作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森林火灾应急指挥工作开展的策略
在加强森林火灾应急指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基于现代化的技术应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智能监测,借助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发布各森林区的火情识别等相关信息,从而为火灾的应急指挥工作提供数据与理论基础。此外森林防火区应做好相应的气象火险等预警警报,从而指导森林防火人员及时做好应急消防工作。其次,应严格执行森林火灾应急指挥工作的相关制度,对所有应急指挥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应急管理措施应急管理方案应急管理制度森林防火应急值班管理制度以及火灾等级分类防火演练应急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既是相应的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人员熟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同时也加强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人员相应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升,全面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指挥工作的开展效率和质量,切实为广大人民做好森林火灾的防护与应急消防工作。
参考文献:
[1]谢绍锋,欧阳君祥,杨志高. 森林防火一体化集成联动指挥扑救系统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2017(02):110-117.
[2]李健生,颜伟,刘福盛. 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2019,44(05):77-83.
[3]徐晓峰,张皓琳,孙志超. 天地一体化森林防火监测体系建设[J]. 林业资源管理,2019(05):12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