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作者:黄丽欣

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作者:黄丽欣
广西靖西市新靖镇中心小学    533800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留心观察,感悟丰富生活
有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苦思冥想,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这一状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留心观察世界。写作源于生活。俗话说:“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好的观察能力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发现美与丑。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观察。比如说,为了让学生有物可以观察,就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了一块生物角,让学生亲手在花盆中种上小草,由专人负责,浇水施肥,并观察它每天的变化;买个小鱼缸,养几只小蝌蚪,让他们观察它们如何变成青蛙的。正因为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才能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生动。
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然后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回忆他们印象中不同季节雨水的特点。在写作训练中,可根据情境设定,写作一个段落或写出几组对话的方式。逐步培养其对写作的兴趣。
二、多读多写,培养良好习惯
多读多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以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多读多写,否则将前功尽弃。要达到多读的目的,除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从中吸取写作“营养”。为了让学生能读到更多的课外读物,我的做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办好借阅证,定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其次,每个学期都精心设计好“班级图书角”,为学生订《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创新作文》等。
读是积累,写是提高,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要达到多写的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具体做法是:优等生可以写出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感受等;中等生可以抄录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优美词句等;后进生则不同,他们只要能抄录几个好词佳句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其次培养学生写好日记。写日记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必为无“米”下“锅”而发愁。日记的内容千变化,长短不限,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可以写。写日记要防止千篇一律,记“流水帐”,应该突出新颖。我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日记,不定期检查,对于做得较好的学生给予夸奖,树立榜样,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则耐心指导鼓励。
三、自由表达,倡导真实写作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习作“怎样想就怎样表达”。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是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扫除心理障碍,真正做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才有可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下真实的作文。
要实现上述目标,作文教学要注意3个方面。
1、注重观察,拓宽写作思路扩大生活范围,丰富见闻和经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2、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宽松、和谐、愉悦的写作环境是学生自由表达、袒露真情所必需的。
3、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敢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了,但还需要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来实现他们的表达欲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作能力的提高亦非一时就能快速提升,但是若长期持之以恒,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扩充阅读、积累素材,多写多练、激励信心,一定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写作,在写作中感受快乐!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探索,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切实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相信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一篇篇好的作文就会在他们的笔下诞生。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