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市新靖镇中心小学 533800
新课程实施以来,作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局面,譬如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作文教学的形式开始多样化。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一线老师普遍感觉到“作文课不知道该怎样上”了。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从教学的层面来审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追求“自由创新”的路上,丢弃了作文教学的传统法宝——模仿。本文试从“模仿的学习机理、模仿的教学误区和模仿的基本策略”三个方面,就作文教学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模仿是一切学习之母——明确模仿对儿童学习写作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模仿是动物的本能。人的模仿能力更是在动物之上。儿童的模仿则又在成人之上。
1.儿童具有模仿的天赋。我们常说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就是因为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具有先天的模仿能力。对外界的模仿,既是儿童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儿童谋求生命发展的基本学习行为。模仿,既是儿童一种本能,也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权利。
2.人类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从模仿起步。古今中外,人类学习任何一门技术都是从模仿起步的。小学作文,是人的一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是无法超越模仿这一步的。模仿,儿童是学习的基本规律。 3.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基本方式。每一个有写作体验的人,回忆自己的写作成长史,可以发现自己的写作作品,无一不是从自己阅读过的大量文本中择优模仿出来的。模仿,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走出模仿教学的误区——认识模仿与创新的内在关系
“课标”提出作文要有个性,要让学生自由表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完全正确的。老师不知如何上课,学生不知如何下笔。我们首先就要走出如下一些“模仿误区”: 误区一:模仿是简单机械的学习方式。 模仿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极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模仿,绝不是我们过去那种给孩子一篇范文,让孩子去依葫芦画瓢。从一定的角度讲,模仿的运用能力,就是检验教师因材施教能力的一块试金石。 误区二:模仿是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罪魁祸首。 作文千篇一律不是模仿的错,也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我们在操作上强制模仿单一范文的错。即使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有“雷同现象”,我们也不能只看到“雷同的现象”,不去认真地反思“雷同现象”的深层价值。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课堂作文出现“雷同现象”,完全是正常的,是必然的。
误区三:模仿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我们总是简单的认为,“模仿”就是对个性的扼杀,就是创新的天敌。对于儿童来讲,创新,不是追求无中生有;而是一种择优,一一种超越。孩子们用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创新。模仿与创新,不是对立的矛盾,他们是相融相生。引导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创新。首先要从走出这些根深蒂固的认识误区。
三、开辟科学模仿新途径——让模仿与创新同步共舞 第一.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范文库。范文应该主要以教材的课文为主题建立自己的范文库。最近五年来,我把学生习作本上的“佳作”都收藏起来,储存在电脑中。此外再把日常生活中阅读到的一些名家经典收藏起来。这样各种体裁和各种话题的范文有了数百篇,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范文,我就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范文。这个范文库,它不断累积,不断翻新,与时俱进。 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范文。范文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引导学生看到范文的一些瑕疵,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模仿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更有利于防范学生照搬照抄。切忌把范文夸张的完美无缺。
第三.要打破单一模仿的格局。让全班同学统一模仿一个经典文本,有时也很有效,但一定要尽可能的少用这一招。一般情况下,尽可能一个题材多个范文。有了不同风格的范文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的模仿同样具有了个性,这样就可有效地避免模仿带来的“千篇一律”问题。
小学生作文的创新,不是追求写作形式和写作技巧的出新,而是在于学生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梦想、生活、情感、思想,从一定的角度讲,“真实”就是创新。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孩子们只有经过系统的模仿名家名作的规范技法,才能逐步学会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