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与家长一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作者:陆宏

与家长一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作者:陆宏
                          广西靖西市新靖中心小学    533800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无一不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以上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老师是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的误区,和家长们共同唱好校内外“一台戏”,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误区一:“老师,这孩子我管不了了,只有交给您了!”——家长误认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
这是我们与家长沟通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家长说这句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无奈的。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家长的这种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旦离开父母就完全变了样,调皮捣蛋,搞恶作剧。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堵,但更需要导。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当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独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长格外亲切,两代人的感情就会得到协调、双方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而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面久之,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罚,使他们心服口服,甘愿受罚。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因为人都是渴望得到表扬的,得到表扬后,人的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乃至喜欢表扬他的人,喜爱做能给他带来赞扬的事。
误区二:“我们每个学期花几干块钱供你来这里读书,你再学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激励孩子的方法比较消极
现在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市里边的学校读书,租房、送辅导班等等,的确花销不少。一些家长要求子女的成绩要跟自己的付出成正比。所以,激励孩子时经常拿钱说事。应该说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多大的阴影啊!我与家长交谈时,总是希望他们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总是拿经济问题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
首先,家长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些农村来的插班生,入学绩偏低,说明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孩子一起找原因,树信心,并告诉孩子:“你能行!”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他,他还会有自信吗?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恰如其分。如果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或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难免会落空。比如,每到学期的期中测试,孩子没有能取得好的成绩,回家就是一顿训斥,给孩子的压力很大。要知道,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的毕竟是少数!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中学,否自已作为家长也没面。恰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但过高的压力会使孩子透不过气来,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学习基础等主客观条件,对孩子订立出恰如其分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既允许孩子犯错,更和许子改正错误,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误区三:“成绩不好,花钱请家教,成绩就会上去了。”——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規律,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为其请家教,甚至专人予以辅导。家教确实能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很快,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一些家庭教师只是教学生做作业,学生不懂,他不是耐心地讲解,而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所以,一些请了家教的学生,每次作业都做得不错,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更有甚者,一些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弄来测验卷,教学生先做一遍,等到学校测验,学生就会取得高分,蒙骗家长,蒙骗老师。请了家教的学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上课不认真听讲,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的家长,我首先向他们解释课堂40分钟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没认真听讲,课后两个小时也补不回来。其次,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会导致体质下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建议可以不请家教的尽量不请或者少请。诚然,对一些薄弱学科适当查缺补差是可以,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课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主动请教任课老师。
苏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总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若脱离学校教育另搞一套,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并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两败俱伤”。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教育过程的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就会推动教育的步伐。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