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 625000
摘要: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他被尊为“圣人”,直至今日,他也受世人的推崇。其实在“圣人”的光环下,孔子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一个人,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会为音乐而陶醉,为生死而恸哭,他有得意时的志气,也有落魄时的困顿。孔子不仅仅是单面的,而是一个立体的孔子,后世对他有太多的误解和曲解,而这一切又似不可避免。然而孔子的伟大在于他的真实,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有独特的魅力,孔子的魅力不止一面,而在方方面面,这方方面面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孔子。
关键词:孔子;圣人;历史认同
一、陶醉中的孔子
一个人要对某事或某物有深沉的爱,他才能爱别人、爱天下。孔子怀有一颗博大仁爱的心,这颗心不仅系着天下苍生,也系着它钟爱的东西。沉醉在某样东西上的这个心,充满了活力。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便特别喜欢,于是学习《韶》乐。“喜欢”也许不足以形容他对《韶》乐的感觉,因为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居然陶醉得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
音乐对于孔子而言,可能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可以使他窥见先贤深邃的眼眸。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前。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化,说:“我知道乐器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型颀长,眼睛深邃而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写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我的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是能把一件事演绎到极致的人,平常人学习某种东西,也许会十分精通,但未必能达到孔子的那种境界。春秋时期的“书”是用牢固的绳子把竹简串在一起的。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韦编是最牢固的。孔子晚年喜欢《易》,他常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翻阅,这样竟然使最牢固的韦编“三绝”了。即使读书读到这样的地步,他还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陶醉中的孔子,忘记了肉味,思索着圣人,“三绝”了“韦编”。正是他这份专注,才使他拥有广博的知识,渊博的智慧,并体会常人没有体会到的东西。
二、困境中的孔子
每个人都会有困境,“圣人”也不例外。但圣人与我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困境中拥有那坦然,而这份坦然包含着豁达,幽默,开怀,变通……
孔子离开曹国前往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魋想要杀孔子他拔起了那棵大树。孔子离开那个地方,弟子说:“可以赶快走了。”孔子说:“上天把德行降在我的身上,桓魋能把我奈何?”
又一次,孔子前往郑国,和弟子互相走失,孔子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有个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而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瘠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狗。”子贡把这些详实得告诉孔子,孔子欣然地说:“他说:形状,末也。而谓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若被别人说成是丧家之狗,常人定会非常生气,但孔子却欣然假说别人的评价,并赞同这种说法。
又如有一次,子路行走,遇到一位肩扛蓧的老人,问到:“子见夫子乎?”老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老人把拐杖竖置在一边耘除田中的杂草。子路把老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隐者也!”子路再次前往,老人已经不在了。孔子同样没有因为别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生气,而是称赞说他的人为隐者。
人生有许多的困顿,但孔子却在困顿中前进,别人的言语也会形成一个困境,但孔子常常化困境为“神奇”。
孔子讲“礼”,可他并不是一板一眼的人。在一定的情况下,他也会“食言”,而这种食言是他在困境中的一种变通。一次,孔子经过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贤,有勇力,对孔子说:“我昔日跟随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当时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被要挟而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当时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孔子却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许多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却不懂得实事求是。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楚国国君听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便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拜见回礼。陈、蔡两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受用,我们这些陈、蔡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讲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发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三、“鲜为人知”的孔子
如开篇所说,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人冠以“圣人”的名号,但真实的孔子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圣人”是尊荣的,其实孔子大多时候都是失意的,是困顿的,就像丧家之犬。只是后人都把“孔子”光鲜化了。他不是一个身穿华服的大夫,而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行者。他年轻时不要说什么“君子”“圣人”,连“士”的身份都不被肯定。孔子还在服丧期,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被称为“文圣”,被称为“武圣”的是关羽。虽然孔子的主张更倾向于“文治强于武攻”但孔子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势必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着必有文备,’”孔子不是只懂文而不懂武的人。
雷海宗认为:秦以上为自主、自动的历史,人民能当兵,肯当兵,对国家负责 ,国君往往亲自出战,士族子弟都受文武两方面的训练,孔子也知武事。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只关乎文,也关乎武。孔子自身就掌握“射”“御”的技能。因此,这个“文圣”不是一个好空谈的儒家,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智者。
孔子周游列国,没能找到施展才能的地方,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希望,和那可贵的自信。公山不狃利用费邑反叛季氏,派人召孔子。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起于丰、镐之地而称王天下,如今费邑尽管小,但或许还有希望吧!”孔子打算前往。子路不高兴,阻止孔子,孔子说:“他们召请我,岂能徒劳无益呢?如果任用我,我将在东方复兴周道!”(然而结果没有成行)复兴周道像一个隐形的火焰,一直燃烧在孔子的心中。卫灵公年老,懒于政事,没有任用孔子,孔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苟有用我者,儙月而已,三年有成。”这份自信与他积极入世的态度,便融合成为儒家学说的精华,那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对未来的一种憧憬。
孔子拥有宽广的心胸,但他也是一个“敏感”的人。有一天,卫灵公向孔子询问用兵之事。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交谈,看到天上飞翔的大雁,仰头注视,深色心思不在孔子身上。孔子于是上路,又前往陈国。孔子的这种敏感,是对他所事君主的一种要求,要求越高,越能使之达到“仁”,越能使社会成为孔丘希望中的样子。可以说孔子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正是践行这种完美,他才毕生都在追求他心中的理想。
但这个完美主义者,有他“顽皮”的一面。卫灵公有一个叫南子的夫人,卫灵公派人对孔子说:“四方之君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推辞谢绝,最后不得已而拜见南子。南子在细葛帷帐中,孔子进门,面朝北行稽首礼,夫人从帷帐之中行拜礼两次。身上的佩玉叮铛作响。孔子说:“吾乡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高兴,孔子起誓说:“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作答,孔子听说此事,说:“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中看出,孔子是“自恋”的,但他的自恋并不夸张,他像清楚地明白诸侯的问题一样,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
四、“率彼旷野”的孔子
前文提到孔子迁居蔡国,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陈、蔡两国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在绝境中仍“讲诵弦歌不衰”。子路、子贡读很生气,于是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问道:“《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旷野之中’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有伯夷、叔齐呢?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呢?”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孔子说:“赐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旷野之中’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您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恩呢该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德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修明奉行的学说,却追求被世人所容。赐,你的志向太不高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旷野之中’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体现着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孔子推崇“君子”“圣人”。他认为圣人一般人难以企及,但君子是一个相对完善且又可以通过修养达到的人格境界。孔子就是一个君子,也可以称之为圣人。他本人就像《诗经》里的那句话:“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他自身便印证了这句话,我闭上眼,似乎能看见他在旷野中深沉的背影。
五、小 结
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孔子世家》的时候,在末尾写的:“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不在其他,而在于他自身。《论语·述而》中写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编纂的,他没有为自己编写任何著作,因为他本人就是一部深刻且形象的教科书。
一个伟大的老师就是培养出一拨能传播他思想,而不是他著作抑或言论的学生。孔子是幸运的,因为有“懂他”的学生。颜回是他最喜欢的弟子,上文已有所提及。子路也是孔子的一大财富。《史记》中记载:“(齐)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子路是懂孔子的,正因为这些亦徒亦友的人,孔子才不惮于前驱。
孔子总结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也自恋地说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奋斗的目标,有不灭的理想。他从管理仓库的小差役做起,一直做到鲁国的代理相国。这是他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为何不顾路途艰辛而周游列国呢?他本可以做个舒舒服服的大夫,可他没有选择这条路。他选择了一条坎坷不平的路。如果他做了那享受清福的大夫,也许今天人们就不会尊他为圣人了,正是这条充满曲折的路,才显得真理是如此可贵。
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会不经意地赞许他、肯定他。这实为一种“历史认同”。中国人很喜欢历史认同,孔子也是一个具有历史认同观念的人。他推崇周礼,但并不是将周礼全盘接收。比如他反对以人殉葬,也反对用俑代替活人殉葬,他说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唯其像人而用之。”他倡导“仁”,但也说过“杀身成仁”。孔子的历史认同,是对传统进行反思。通过文化自觉和自律,形成扬弃的一种新的认同。他寄予未来,绝不是想单纯地复制历史,而是借此作出对现实的思考。无论他周游列国,还是开坛讲学,都是希望社会好,希望天下太平。
反观中国文化,我们也在追寻它。但我们的历史认同来得却比较偏激。孔子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他逐渐地被模式化、符号化。中国文化中常常历史神话化,神话历史化,历史虚构化,虚构历史化,而且虚构会被多次虚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孔子,我们要拨开迷雾,探寻真实的孔子。对于其他人或其他事,我们都应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而当我对孔子有所了解的时候,我发现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个立体多面的凡人,但就是这个凡人,让我有像太史公一样的感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文天 译注,《史记(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2016年,ISBN9787101113525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 百花文艺出版,2001年1月第2版.ISBN 7-5306-3110-1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第1版.ISBN 7-100-02914-7/G·389
宋致新,《长江流域的女性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ISBN 7-7351-3971-X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ISBN 978-7-5614-3234-1
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版,ISBN 978-7-5325-49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