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市新靖中心小学 53380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训练的核心内容是,有关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主阵地。学生的语言能力重点体现在语感上。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读书时,一字一顿,拖腔拉调的现象非常严重,或与人交流时,声音极小,语无伦次,表述不清。究其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老师要指导他们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朗读训练要有效,必须对学生朗读进行具体指导。要结合课文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朗读及进行朗读指导呢?笔者把参加学习培训获得的方法和平时教学中教师们总结出的经验加以整理,得出朗读要做到以下这四个层次: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问题和想法,读出模仿创造。
第一层次:读得正确流利。
我们可以在设计导学案的自主学习环节时,就要明确要求学生做到:
1.字音要读准。
2.词语要连读。在低年级刚开始指导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笔一个词一个词地画出来,再读。
3.句子不破读。
4.不加、不漏、不回读。克服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
在检查自主学习环节时,我们可以抽部分学生来读,哪怕是一小部分,也会对学生的自觉朗读有很大的触动作用。
第二层次:读出味道。有读到脸上、手上、脚上、心上;读好特殊关键句子;看手势读;层层叠加读;加衬词读;创设情景读;双簧读等七种方法。
以下方法,我们可以放在小组展示上:
方法一:读到脸上、手上、脚上、心上。就是读好课文后,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你脸上的表情,加上手脚上的动作表达出文章要表达的感情。
方法二:读好特殊关键句子。读好语气语调,读出重音,读好特殊关键句子,如: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方法三:看手势读:就是看手势声音由高到低读或由低到高读,节奏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读。 方法四:层层叠加读:不断叠加人数、叠加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地读,也可以是重复叠加一些词读。如读《观潮》: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组读)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两组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加一组读)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全班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再看读《鸟的天堂》:(一组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两组读)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再加一组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样不断叠加人数、叠加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地读就读出了潮水越来越大的气势,读出了鸟儿越来越多的情景。
方法五:创设情景读。就是创设多种情景反复吟读、吟诵。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引读:望着这雄伟的瀑布,李白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全班同学坐着读)。接着,教师又这样引读:如果你们觉得坐着读不足以表达你们的情感,请站起来读吧!望着这雄伟壮观的瀑布,李白万分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全班同学站起来读)。再着,教师继续引读:如果你们觉得站着读不足以表达你们的情感,那就加上动作读读吧!看着这气势磅礴的瀑布,李白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全班同学站起来加上动作读)。学生们激情澎湃,边读边加动作,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读的感情层层叠进,学生也在读中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方法六:双簧读。就是像演双簧一样一人读,一人对口型表演动作,这种方法很适合学生听老师读、听录音读、听电脑读的模仿。
第三层次读出问题和想法。就是要读出课后问题的答案,然后读出自己读懂和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批注在书的旁边,争取自问自答。这时候需要默读。这一读法,我们可以在质疑环节用到。
第四层次读出模仿和创造。就是模仿文中的一些句式简单创造。比如,朗读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中的句子“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可以让学生模仿创造句子,首先夸一夸学校风景,学生就会造出很多句子,如“高高的楼”、“绿绿的树”、“红红的花”等;再夸一夸老师同学,学生又说出“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甜甜的笑容”等很多句子。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不断培养。这一方法我们可以用在课堂检测或课后作业上。
朗读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思考,一些见解。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真正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身心投入朗读教学当中,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