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田家学校 425700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启迪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之一。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意识在形成阶段,所以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十分有效,能够让小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们爱上科学课堂,就需要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采取正确的教学措施,帮助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科学课堂当中全面发展。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展开讨论。
一、小学科学课堂培养良好习惯的作用
1.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在现在的教学要求下,科学课堂作为一种教学重点,逐渐在教学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科学课堂运用于现实教学课堂中,不仅很好的改善了学生对于传统课堂的认识,让学生以一种新型模式来进行学习,更大程度上则是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在科学实践练习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者往往收到了更高的教学成就。学生们也勇于思考一些问题,遇到问题开始想办法去主动解决,这就是科学课堂实行的作用之一。
2.丰富教学探究,改善学习积极性。针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教师的讲解,加上学生适当的回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收不到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首先,教师讲解时,学生们有的容易分神,但是老师为了教学的整体效果,中断课堂的讲解停下来批评学生是不可能的,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课堂顺序,还不利于好学生的听讲。其次,由于教师需要顾全大局,对于某些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也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无法真正的去给学生一遍一遍的重复,这些都会使得一些学生不适应教学速度,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功课越差越多。因此,充分的利用科学课堂,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帮助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学课堂的作用,提高学习成果。
二、科学课堂培养良好习惯的措施
1.基于学科教材,激发学习意识。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培养时,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认识周围的科学事物,对社会中的形形色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在课堂当中,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和事物,指导着学生发展思维,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以学科基础知识为前提,让学生既对课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又能够在课本知识上得到知识延伸。例如,在《观察植物的叶》这一内容时,教师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学生们正确的认识树叶,给学生讲解树叶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树叶的产生过程。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之后,学生们才会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比如,教师可以提前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叶,让学生来进行探究,枫叶、杨树叶子等都是最常见的叶子,教师将这些树叶进行收集,给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放。首先,先让学生观察两种树叶的形状以及颜色的不同之处,在有了基本的对比之后,教师再从同种叶子的大小、纹路等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考察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扩展到生活中,让学生明白每个生物的存在价值,指引他们培养爱护树木,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引导耐心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科学课堂就是需要学生不断的通过科学探究,增强自己的思维模式,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具体的观察得以验证,并将其运用于生活实际中,真正的让所学到的知識发挥其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科学探究中,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模式不成熟,在对一些事物的处理方面,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改善学生传统的思想,增加学生勇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的不同年龄和性格特点做出正确的指引。引导学生注重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学会转变态度观念,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对《观察蜗牛的运动》时,由于这一材料的特殊性,是极其考验学生耐心的一个物体。教师首先给学生们寻找观察所用的蜗牛,然后将学生们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观察。观察开始前,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日常生活有见过蜗牛吗?”有的回答“有”,有的回答“没有”。“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小蜗牛的外貌以及它的行动轨迹好不好”学生们对于教师的引导,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观察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进行提问,“为什么它会缩在壳子里不走了呢?谁能告诉我”等等,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理,加强教学目标实现。
3.以实验探究为基础,提高动手能力。说到底,科学课堂的探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培养一个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掌握准确的自然现象,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积极性。那么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也应当注重选择一些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事物来进行实验探究,既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了操作,切实体会了实验的重要性和带给自己的启发,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因此,实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适时的给予学生们真实实验引导。例如,在对实验《观察蚂蚁的身体》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最好将学生们带去实验室,两位同学为一组,将操作机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都给学生做一个介绍,让学生严格遵循实验要求,提高动手能力。蚂蚁由于它本身较小,容易肉眼观察不清晰,所以教师还应当适时采用显微镜,给学生足够的视觉体验,准备把握蚂蚁这一生物的构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4.创新教学形式,提高科学素养。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们正确的教学指导,重点是在于教学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之下,很多的教学机构开始寻找更流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在大部分的课堂上,我们最长见的就是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采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例如,对于《观察变质的食物》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方式,先给学生们显示变质食物的图片,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学生们有没有见过发霉的食物呢?想过它是如何形成的吗?我们今天通过视频来学习。”然后给学生播放食物变质的过程,指导学生们在以后坚决不吃剩饭,提高自身身体素养。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爬山,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们既得到了行动上的体验,又得到了心灵上的体验,增强了情操陶冶,加快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教育者应当在此基础上,帮助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活感知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发现学习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