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作者:黄艳兰

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作者:黄艳兰
广西靖西市第七小学    533800
    无论是哪所学校,哪个班级,后进生问题都是令老师们头痛的问题。后进生人数虽少,但对班级的消极影响大,如果不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级正常教学秩序及日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大量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后进生也是学生,是可教育好的对象。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转变后进生的几点体会。
一、 树立威信,以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
新的学期接触新的学生,学生会很好奇,会很期盼,心里会有很多猜测:我的新老师会是怎样的老师呢?作为老师跟学生初次见面,特别是给学生上第一节课,非常非常重要,老师的言谈举止都会直接影响以后的教学工作。因此,新认班级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认为教师必须施展自己的才华,如: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出口成章的自我介绍、分秒不差的时间点下课等等,这些优势深深的吸引学生,这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让学生发自内心敬佩老师。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思想较僵化,要转化他们,我认为首先要利用老师的威信压制学生最突出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以要树立威信。那么在学生中如何树立威信呢?我认为教师较强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去年,我交流到一所新的学校任教,认五(6)班教学,这些学生从城内五所不同的学校被原来的老师认为“金刚”分流而组成的班集体,我的第一节课是把以前任高年级取得的各种显著成绩告知他们,让他们了解我在学校也算是一名小小名师,对那些顽皮捣蛋另有一招,为自己树立了威信,接着对后进生全面了解,如家庭环境、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发展。,教师找准切入点,正面启发诱导,耐心说服教育。另外我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后进生,教育中严爱结合,我幽默风趣、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善于与学生做知心朋友。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如: 在教数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别用数学符号“(  )、“[]表示时,学生容易混淆,我形象地说为一个人肚子大大的、胖胖的就是最大公因数,一个人身材廋廋小小很苗条就是最小公倍数,通过这样形象描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因而也记得牢固。
二、降低目标,体验成功
根据后进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制定和他们学习水平相关的学习目标。后进生接受知识慢,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更显得吃力,而且由于学习习惯差和惰性,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教师分别和每一位后进生长谈,师生共同制定了相对其他同学较低的目标,定位于书本的基础,背公式概念,只做基本题,不做难题。教师在课堂尽量多指导,如每天课余自己抽空到老师办公室做简单的计算题,目标的接近,使他们有了试一试的信心。另外还给他们各科搭配一个小助手,他们看到这么多的老师和同学全力帮助,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和配合。为了检验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的进步,单元测试前老师有意把题目先教他们做一遍,为考试做好准备,尽管考试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比以前稍有进步,这时给予充分表扬,让他们在同学中也能获得最为基本的尊重,使他们体验成功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三、用爱感化后进生,增强自信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不但要爱好学生更要爱后进生,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遇到了无数的冷眼和打击,心里非常自卑。新老师如果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怀和体贴,必定会触动他们的心灵,便会感到无比的温暖。课堂上,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后进生发言,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回答正确加以鼓励和表扬,错了投入关爱的眼神,鼓励他们,“再想想,相信你能行”,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课外作业书写工整得到表扬,作业优先当面批改,每次测试优先批改汇报成绩等。让后进生品尝到赞许、受表扬的欢乐。感化后进生需要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把爱的甘露撒进每一个后进生的心里,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成长。这样通过长期努力与坚持,精心转化,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转化后进生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的不仅是爱心、恒心和耐心,更需要的是对症下药良方。作为一个老师,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