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谈父母如何用言传身教感化孩子--作者:骆水保

浅谈父母如何用言传身教感化孩子--作者:骆水保
                               湖南省新田县思源实验学校         425700
摘要: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阐明父母言传身教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于父母如何为孩子作出榜样、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一、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心态;四、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言传身教;良好习惯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身教重于言传。所谓身教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现,言传就是通过语言来讲解、传授,简单地说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别人,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所以现在出现了身教重于言传的说法。的确如此!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健康心态、良好习惯与高尚品德的培养都起着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家长时常跟我抱怨,孩子身上有很多坏习惯:爱拖沓、懒散、从不看书、成天玩游戏等等,也不知这些还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其实孩子的这些坏毛病很有可能就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有人说,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因此,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子女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熏陶。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切行为都在对孩子发生着“教育”的作用。这种“身教”,真的是潜移默化,真的如“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对孩子具有特别重要的“感染”与“熏陶”的作用。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好孩子的榜样。 
    大家可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谁口?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的著名观点。顾炎武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开始对他进行爱国思想的教育。顾母教其读书识字,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内容的教材。为了不断更新内容,每当夜幕降临更深人静之际,操持家务劳累了一天的顾母,仍拖着疲惫的身躯秉烛夜读,悉心翻阅《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将其中精心选出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她经常给幼年的顾炎武讲各种爱国的故事,讲屈原怒沉汨罗江;讲文天祥、于谦为了坚持民族气节而宁死不屈。讲到志士名言,她常常再三重复,让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母亲辛勤的汗水,浇萌了顾炎武幼小心灵中爱国思想的种子,为他爱国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顾家有田四五十亩,收入可达小康。但顾母从不私蓄,将大部分收入资助贫困的乡邻,自己和儿子过着相当俭朴的生活,有意用生活的清贫来砥砺顾炎武的意志。她那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排忧解难的美德,对幼小的顾炎武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后来又成为清末的维新志士和千百万爱国者的口号,影响十分深远。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我们大多数家长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深入,缺少管教子女的经验,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子女教育上,于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孩子,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以人为本、提倡尊重孩子的今天,我们也应转变观念,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以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那么,父母对孩子如何言传身教呢?
 
一、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成为长辈的掌上明珠,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这样,促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主子。他们的话,长辈必须依从,否则,他们就要翻天,不是长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对孩子来说,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他们不把长辈、他人放在眼里,心里想要的东西就随意去拿;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这些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品行。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正直的人。因此,我认为我们做长辈的喜欢孩子,只能喜欢在心里,对孩子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他们的不良行径,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加以遏止。
另外,大人要求孩子要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因为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生动教材。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在观察、模仿。如果家长一有空就去看打牌、购物、游玩,却让孩子去学习,孩子就会不愿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监管,孩子对学习又没有自觉性,孩子也会嬉戏、游乐,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所以父母具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条件。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教育子女最好的范例。为人父母者必须以自己的良好行为教育孩子,感染孩子。

    二、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但不能操之过急。有的家长看见孩子的成绩优秀,心里乐开了花。成绩不理想就责骂孩子愚笨,贪玩,甚至打孩子。身上的皮肉之苦是看得见,但我们谁又知道孩子心里的创伤有多深?孩子也许会因此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其他爱好,这样是不可取的。衡量孩子的标尺,应该看孩子的综合能力,不单看分数,家长要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学科知识更为重要。有的孩子平时做事不专心,一会看电视,一会儿要看书,一会儿玩手机,三心二意,这种习惯不好。我们应该要让孩子在专心完成一件事后再做别的事。如果在做一件事时孩子无法独立完成,那么家长可适当指导帮助一下,而不是完全代劳,这样才能让他形成有困难要想办法解决的意识,而不是有困难就放弃。有的孩子大人与他说话,只顾自己玩,在老师上课或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总是搭下嘴或在下面讲小话、做小动作,不好好听讲,对于别人所说的一概不理、不知。这样的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很不好,所以平时我们跟孩子讲话时要让孩子专注地看着自己,不能三心二意,漫不经心,开始时要多提醒,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上学后也会专心听课,就能很快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
当然,看书习惯对孩子的发展也很重要,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和习惯,一开始孩子不会看书,大人要指导孩子看书,提醒孩子一页一页仔细看,边看边跟他讲书,慢慢地大人小孩各自看,看后互相交流书上内容,逐渐地以孩子讲为主,这时大人要多鼓励表扬。孩子看书的习惯兴趣好了,对他以后的学习帮助非常大,有利于提高孩子以后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等,并对以后的工作也大有好处。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引导孩子,培养孩子静坐,好好学习的习惯等。例如:写字,画画,看故事书,做手工,做数学游戏等,这些都是有利孩子智力开发,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心态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自信的孩子往往心态更好,但孩子怎样才能自信呢,肯定是得有实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家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多鼓励多肯定,少批评少否定。并让孩子多展示,这样才能给孩子增加更多自信。现代的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管孩子生活好,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或错误不分青红皂白地肯定或否定,没从孩子的心理特点上考虑,表现出的教育方法成人化,甚至简单粗暴。比如,一个孩子觉得妈妈的手机很神奇,可以放视频、音乐,他想看看手机里边有什么东西。于是,他就找起子等工具把手机给拆开了,拆得七零八碎。妈妈一回来,看到这一切当然是勃然大怒,把孩子给痛骂了一顿,还打了他。其实,这种方式是很粗暴的。她应该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她还应当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然后再告诉孩子,应该要爱护物品,做事之前要多动脑筋,还可以跟他讲讲手机能播放影音的道理。这样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同时还维护了他的自尊心。
自信的孩子心态也会变好。心态好的孩子遇到考试都是发挥型选手,常常能考出意想不到的高分;心态好的孩子遇到问题愿意和家人朋友交流,不容易钻牛角尖;心态好的孩子哪怕学习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依然是人生的赢家。一个孩子心态好不好,主要在于家长的引导。一个总担心的妈妈必然培养出一个焦虑的宝宝,一个不自信的妈妈自然培养出一个爱挑剔的宝宝,和谐温暖的家庭才能带出一个心态积极向上的孩子,这是铁的规律。教导孩子正确的面对成功与挫折就是在教导孩子如何走向成功,在挫折和问题面前,有时心态是比方法更早通向幸福的捷径。
 
四、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我常常听到家长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合作,家庭教育主要任务是配合学校教育,所以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要明了。最好是与老师经常沟通,听取老师的意见,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家长要认真地配合,要落实好,要承担起一个家长应该的责任,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活动。这样既给孩子做榜样,也支持了老师的工作,同时让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个的学习环境。
 
    总之,教育是以身作则,是言传身教,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点点滴滴。孩子的健康成长好比是一棵小果树长成枝条茂盛的大果树。需要我们果农的精心栽培。树枝中的徒长枝要扰乱并影响其他枝条的正常生长,果农就要把它锯掉。否则,它就会破坏整个树冠的形成。整理枝条,疏枝的目的是让阳光能够照射到果树内部,让其他的枝条能够享受到阳光的温暖。这样结起来的果实才能是又大又甜的。一个孩子成长也和果树一样,坏的东西要整治,好的要保留,鼓励发展。这样孩子就能茁壮地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