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 530299
摘要:广西干旱区占广西总县市的54%,广西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使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对广西农业产生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为了缓解干旱对广西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查阅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广西农业干旱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农业干旱;广西;特征;应对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部。位于北部湾北部,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省相邻,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北东南倾斜,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境内河流从西北流至东南,喀斯特地形河流发达,众多地上河均自行成地下河。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资源丰富,降雨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各地平均气温17℃--22℃,低温出现频率低常年适宜农业生产。
春旱多发生在桂西地区,秋旱主要发生在桂东地区。全区大范围的春旱发生频率约为4-5年一遇,而大范围的秋旱发生频率约为2-3年一遇。夏旱发生的频率较低,主要分布在桂东北以及沿海地区。冬季雨水稀少,所以发生干旱的频率较大,以南丹-浦北-武鸣一线以西冬旱较为严重。
广西干旱发生呈现连季、连年发生的趋势,经常出现两季或三季、四季连旱的情况。资料显示,各地发生严重干旱月的频率是平均每十年出现2-3年,其中频率最大为北海,其次百色、南宁、玉林。各地发生中等干旱月的频率是平均每十年出现1-1.5年,其中出现频率最大的是东兴、钦州,其次为梧州、桂林。各地发生轻度干旱月的频率是平均每十年出现1-1.5年[1]。
广西山多而高,海拔多在1000—2000米,山地、丘陵占74.8%,台地占8%,河流水库占2.8%,平原仅有14.4%(图一),其中西北部的百色、河池两市山丘面积分别占当地总面积的90.7%和93%。山丘起伏,阻挡水汽的来源和运输,山势陡峭使水分不易储存,造成水土流失和干旱。
此外广西喀斯特地貌占广西总面积37.8%。有很多的地下溶洞、溶隙、地下河和落水洞,广西总县市的40%成土母岩大部分是石灰岩,形成的土层浅薄、贫瘠,土壤结构疏松,保水能力差,调节功能弱,并且岩石多数裸露,所以大气降水易迅速通过裂隙进入地下河,同时浅层土壤中的水分也会很快蒸散掉。埋藏较浅的岩层阻止了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因此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质、地形因素是喀斯特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2]。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广西的降雨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此外广西的降雨受ENSO影响很大,拉尼娜现象导致广西夏季降雨增多而春季、秋季、冬季降雨减少,对广西各季的降雨影响程度排序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广西秋季降雨增多而夏季、秋季降雨减少,对广西各季的降雨影响程度排序分别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
广西的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76%,由于经济发展,生产体制上的改变,以及人口增长过快,耕地人口负荷过重,农、林、牧、矿等业被迫不断向高海拔坡地推进,盲目毁林开荒、种植速生桉,使地下水位下降,以及肆意侵占河道、滩涂建房造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灾害明显增多。此外,一些地区的大坝,堤防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或因管理不善、遭人为破坏,导致抗旱能力下降,加上灌溉技术及耕作技术的落后,水的利用率低,浪费水的现象严重,引起水资源短缺、经常受到干旱的影响。
总结广西喀斯特干旱农业区干旱主要成因如下:(1)气候是产生干旱的基本原因;(2)可溶岩地质基础是干旱形成的重要原因;(3)人类不合理活动则加重了旱灾的程度[3]。
广西较为普遍、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干旱。当降雨地域分布不均时,容易出现此地旱,彼地涝的现象,春、秋干旱最为严重,发生的频率最高且对农业的生产影响最大。进入21世纪后,干旱灾害在程度上有增大的趋势,受旱面积扩大,灾情越来越严重。
4.2广西农业干旱应对策略
抗旱工作涉及到财政、交通、气象、水利等众多部门,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团结各部门,例如科研技术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基本的抗旱技术教授农民,当旱情出现时,气象部门可适当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各级抗旱服务组织要及早出动,利用自身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全力为抗旱工作服务。
4.2.2合理利用水资源,巩固并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总县市的54%是农业干旱区,这些县市的降雨量和年径流量相对其他县市较少,灌溉条件欠佳,旱季缺水严重。广西水资源较丰富,但是利用率很低,应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解决农业旱区缺水问题。
4.2.2.1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
据统计测算,飞机人工增雨的投入和效益比在1: 30以上[4],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是缓解旱区缺水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发展,2004年开始广西人工降雨工作已经可以按需要常年开展作业。
4.2.2.2合理利用地表水
广西雨季时间为4-9月,地表径流集中,一般占年径流量的70% ~80%,左、右江水系多达85% ~90%以上,但是旱季时地表径流量会大幅度减少。因此,还应加大地表水开发和利用力度,为有效地解决旱区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发展森林植被,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根据当地情况种植适合的树种,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每hm²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³,减少水土流失。据林业专家估计,若干年内,如能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 ~55%,就可大大改善生态环境,更有效防止或减轻旱灾[5]。
第二、兴建堤坝、引水工程,提高河水的调蓄程度和利用率。广西地表河流总长3. 4万km,常年径流量1880亿m³,而目前全区各类水利工程的蓄、引、提水总量为164. 5亿m,仅占年径流总量的8. 8%,其余90%以上的地表径流量很少利用而白白流走。可见兴建堤坝、引水工程,是提高河川径流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可将堤坝、引水工程与水库联网,形成一个蓄水、灌溉、发电的良性循环系统,并统一规划,分流域、地市、县、乡来实施[5]。
第三、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广西现有耕地面积266. 67万hm²,有灌溉设施的193. 33万hm²,广西主要采取串灌、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多年来,广西大力推广科学灌溉,获得很大成功,如水稻的“薄、浅、湿、晒”的科学灌溉方法和”水稻旱管“节水增产试验,节水效益相当好的百万hm²水稻节水灌溉每年可节水5亿m³[6]。
此外,大力发展微灌、嘀灌、喷灌等节水新技术,选择作物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关键时期灌溉,或进行非充分灌溉,从而减少用水量,必要时放弃部分高耗水、低效的作物。
4.2.2.3加快岩溶干旱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广西岩溶地下水蕴藏量十分丰富,地下水补给量484. 84亿m3,但开发利用量仅占2. 6%,占岩溶地下水允许开发量的8.6%,与全国地下水平均利用量30%相比,地下水开发滞后,岩溶区存在大片的旱田及为数甚多的缺水人口,因此加快岩溶干旱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岩溶地下水开采方式有拦、堵、蓄、引、提等方式:
第一、天然漏斗提水。第二、人工勘探打井。以上两种方法,是利用地下水的最主要方式。第三、人工地下水库。通过拦截地下河或围堵出口,使地下水上升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地下水库,用以灌溉或发电。如上林县的大龙洞地下水库,保灌农田达1. 33万hm²,彻底堵漏后尚可增灌0. 67万hm²,并解决了5万人的饮水问题;隆林县卡达水库则因抬高水位进行发电及灌溉, 7个梯级装机达1. 35万kW,增灌0. 06万hm²。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6]。
4.2.2.4搞好水源工程建设,巩固并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修复原有水利工程,改造落后的工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新的水利工程,还可以引导和激励民间资本办水利,采取拦、蓄、提、引等措施建设大批水源工程。山丘区应搞好小水池、小塘坝、小水库等拦蓄工程建设,山前平原区应搞好机井建设和废窑坑利用[6]。
4.2.2.5努力开辟农业新水源
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外,再生水、微咸水、就地集蓄的雨水,以及凝结水、人工增雨等都可以作为给农田补充供水的水源。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经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生水已成为农田灌溉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以色列利用再生水进行灌溉的农田已占到全部灌溉农田的一半,我国北京市利用再生水灌溉的面积也占到了灌溉农田的约1/4。我国西北各省(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来,用雨水集流技术较好缓解当地人畜饮水及山旱地补灌问题。另外,河北省对咸水资源的利用程度逐年增加,成为农田灌溉用水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努力开辟新水源----非常规灌溉水源,可以较好地缓解当地农业干旱 [7]。
第一、早稻要坚持适时播种与疏播相结合, 增加秧龄的弹性,以适应春旱多的气候特点。生产实践证明, 适时播种不仅可以提高早稻的产量,有利于晚稻抢上插秧季节, 夺取两造丰收。但是,适时播种要与疏播育秧相结合。
第二、大力发展杂交水稻。由于杂交水稻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50公斤以上, 潜力很大, 要大力扩种。同时, 在晚造种植杂交水稻, 因生育期较短, 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初便可抽穗, 对御防秋旱也有明显作用。
第三、积极推广地膜玉米。地膜玉米可以防寒、防早, 增产明显, 一般可增产100公斤左右。我区有的地方还摸索出一膜两造使用的方法, 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条件要积极扩大种植面积。
第四、合理推广水旱轮作。在发生一般春旱年份使早稻插秧用水不足, 常常不能按季节插秧的地方(或高亢田、水尾田),建议在水利未过关之前, 实行水旱轮作, 旱造种杂交玉米, 晚造种杂交水稻。
第一、制定相关农业保险政策法规。在国家尚未出台《农业保险法》之前,广西可先行制定关于农业保险的地方性法规,如果当前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件尚未成熟,应先行制定如下政策:一是明确区市县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二是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三是对超出一定额度的农业巨灾风险损失政府给予兜底;四是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第二、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现阶段,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以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根据广西农业发展的结构特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势农业产业如甘蔗、水稻、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等,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第三、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保险需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保险意识,从而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断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第四、组建并合理利用抗旱基金。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各级政府每年拿出部分支农资金,有利于形成长效的农业保障机制,有利于调整农业补贴的支出结构;二是依据经营农业保险相关的优惠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等,用所取得的如税收优惠返还等部分收入不断充实基金;三是保险公司通过经营农业保险取得的部分盈余等。四是方组织一些企业及爱心人士的抗旱爱心捐献等活动[9]。
此外,适当的组织抗旱服务小分队。在各乡镇挑选拔尖人才,组成抗旱组织小分队,并进一步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在科技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例如培养抗旱的新农产品,加强农业干旱的监测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等措施节水抗旱深耕深松,增加土壤透水性,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激光整平土地、薄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达到保水保墒目的。推广应用旱地龙、种衣剂等抗旱技术等等,还应该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动员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开展抗早减灾工作。
[1] 李卫宁.广西农业干旱监测与评估系统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2012.
[2] 吴全衍.干早对广西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气象台.2010年第3期.
[4] 黄雪松,覃志年,秦峥嵘,等.广西农业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J].广西区气象台.2011.
[5] 黄雪松,邹立尧,魏春秀,等.广西农业干旱灾害演变态势及防御机制研究[J].气象软科学.2009 年第2期.
[6] 钱小鄂,等.岩溶地下水的探测及开采技术条件[A].广西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C].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000. 1, 96-97.
[7] 山仑.科学应对农业干旱[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3月第29卷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