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 530299
摘要:基于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习的效果,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开展高中地理特色作业,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对特色作业的认识不够。2.任务不明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3.部分学生较依赖老师的指导。4.相应的指导老师较少。
反思了高中地理特色作业实践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学生对特色作业的认识。2.活动前准备充分。3.对各小组组长培训,加强各小组之间的联系。4.形成比较稳定的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
关键词:特色作业;实践与反思;核心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过程性、体验性、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从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开展自主性、创新性、生成性的高中地理特色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充分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发现身边中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体验实践中的地理、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地理带来的快乐。
一、设计丰富的高中地理特色作业形式
(一).自然地理方面
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为作业选题依据,以高一学生为对象开展。以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明确目的,布置作业,学生可以用各种形式来完成作业:第一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并记录在冷水与热水的密闭环境中气流运动状况,第二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同一环境下,用温度计测量、记录、对比水和沙的升温和降温情况,并分析原因。第一、二组都是通过模拟实验来开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相应的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原理课;第三组“三圈环流”,学生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从而更深刻理解气流的运动状况,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第四组“记录一次冷锋过境前后天气情况”,通过天气预报了解一周本地天气变化过程,选择有一次冷锋过境的时间,记录天气变化状况,查阅资料,并对比近几年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从而总结冷暖锋形成的过程原理;第五组“天气与天气状况”,搜索并分析近段时间的天气资料,从而预测未来一周的气状况。第四、五组都是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的方式开展,第六组“风向与风速”,学生在校园足球场确定四个方位,通过观察小红旗飘展方向并观看指南针,来确定风的方向,测量风速。
开展地理特色作业公开展示课来展示学生已做的作业,各小组上来讲解开展特色作业的过程、及开展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影响因素、需要注意的事项、利用课本上相应知识来分析解释试验中的现象,总结在作业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二).人文地理方面
以高二学生为对象,开展手绘本校地图、手绘中国地图,手绘世界地图,学生在地图基础上加工,将其绘制成各种主题的地图,如美食分布图、地形图,洋流图、民族分布图等,并注释地图分布的特点,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推测其成因,以板报的形式在校园展览。
此外主要以美食地理、诗歌地理为主题,开展校本课程,学生以小品、穿越情景剧、新闻联播等形式展示各小组对美食地理与诗歌地理的理解,各组轮流展示,在学生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的课堂中,氛围活跃,既增长了知识又风趣幽默,耐人寻味。
高三年级则是分小组绘制不同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总结出来用于高考复习,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高中地理特色作业在实践中的反思
(一).高中地理特色作业在实践中的效果
高中地理特色作业在实践中,学生参与面广,学生完成作业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有制作模型、实验、实地考察、收集、整理并分析数据、绘图、小品、情景剧、新闻联播思维导图等,体现了特色作业的创新性与生成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巩固了地理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特色作业在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且参与的学生多,但是在开展活动时,仍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对特色作业的认识不够。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影响,学生对特色作业这种实践活动课不够重视,所以有少数学生参与热情不高。2.任务不明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小组内部成员交流较少,任务分工不够明确,以至于作业大部分的任务集中在小组组长身上。3.部分学生较依赖老师的指导。以至于活动开展较慢,且活动的形式不够新颖。4.相应的指导老师较少。由于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上相对比较单一,加上平时工作较繁忙,指导老师对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以及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甚至缺少反思。
(三)、开展高中地理特色作业的建议
针对本次开展地理特色作业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学生对特色作业的认识。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理论培训,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2.活动前准备充分。
提前购买活动可能用到的器材,落实好各小组任务、个人任务等。
3.对各小组组长培训,加强各小组之间的联系。
活动前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小组讨论并确定活动开展的形式,小组长之间可以针对活动开展的进程相互提问、评价及提建议。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4.形成比较稳定的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 。
学校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主导教师、落实主题的指导教师,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方法指导。教师指导要做到适时、适当、适度、适应。
三、结束语
通过开展高中地理特色作业活动,使学生养成爱观察、勤动脑、爱积累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思考【Z】.综合实践活动网.
【2】游建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指导方法【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