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作者:张力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作者:张力
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小学  625302
教育不是货品的转移和堆积,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要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想学的需要,我们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所以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一、我们要热爱学生
学生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师,首先得要我们的教师爱学生,爱与被爱是相互的。爱心是玫瑰花瓣上的露珠。师爱的最高境界:但求所在,不求所有,大爱无言,有质无形。教师就是要打通学生的情关,教师对学生的真爱会转化为激励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会以努力学习教师所教的学科来报答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而非建立在虚伪的沙滩上,有位名师曾经说过“看似庸俗的真诚却比虚伪的崇高要高尚得多”。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是基于教师自身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这种影响是持久长远的。教师要以爱的举动提升学生的精神海拔,引领学生的人格成长。
二、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思想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新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要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达到改革的效果,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来思考和教学。教师把自己神化、权威化、让学生绝对服从,必定造成学生成绩徘徊不前、想象力退化、个性思想悄然消失、没有外力的驱使,绝不主动求进的恶果,课堂上也会因惰性化的思维而集体失声,一片沉寂,让人喘不过气来。有些不苟言笑的“严师”常有痛苦感叹: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不懂得感恩。
我们的教师应该给学生话语权,尤其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这有益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也许学生思维打开后,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谈一些个性化的、独创性的见解,为我们的课堂带来闪光点。同时,这种思维的火花很可能也许就此增加了学生的自信。
老师们都看过《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也就是初中教材的《香菱学诗》一节,毫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根本不摆“师道尊严”架子的林黛玉,很轻松自如地避免了师生之间的隔膜,在谈笑之间和学生香菱达到了“师生一体”的境界,并顺利开启了香菱的灵性之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废寝忘食地阅读,心无旁骛地思考,挖空心思创作地香菱,她没有对阳春白雪的诗歌产生畏惧感。想想当初,当探春决定邀请香菱加入海棠诗社,香菱害羞地说自己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时,黛玉立刻接上话茬:“谁不是玩?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老师黛玉强调了自己也是“玩”,也正因为如此,才培养起了香菱学诗的自信、热情、勇气和毅力,当她写的第二稿诗没有得到肯定时,内心也觉得“扫了兴”,但是依旧“不肯丢开手”,学生的求知欲就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被激发出来了。试想如果老师黛玉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或像薛宝钗一样嘲笑她“得陇望蜀”,或像我们的一些老师一样很不耐烦地指责“笨蛋啊,写出这么烂的诗?”香菱即使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断然不敢再谈读诗、写诗的事了。
三、学生的思考与发言是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堂课绝不能没有学生的参与,试想一下,我们教学时,若只有我们老师的声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好班,即学生基础较好的班,也许教室安静,但学生一片沉寂,当然也不排除学生的自觉性较强,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认真听讲的情况,即使有这样的情况也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学生此时只是一个容器,被老师使劲儿往里填东西。这种填鸭式的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接受了信息但并没有思考,并没有充分处理信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思维开发是无法实现的。附带着也无法完成“听说读写”能力的“说、读、写”。这种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十分有限的。
也有这样的课,教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十分紧凑地展开,课堂上也听到了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的声音。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学生只会简单思考或者不做思考,就顺着老师提问的语气回答“是”或者“不是”,教室里看起来是一片忙碌,教师忙提问,学生忙答问,一片热闹的景象。这其实是学生假参与现象,其本质是教师仍然是课堂霸王,学生没有话语权。教师的问题缺少价值,没有启发性,无法激起学生的思考,或者说无法引起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学生的深度思维根本就没有得到调动,而教师只是疲于奔命,忙着执行教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第一,课堂上老师要勇于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要怕花时间;第二,一堂课老师要做好精心的预设,但课堂是变化的,我们又不能唯预设,不要怕这堂课的内容无法上完。在此我想要澄清一下“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的“教”的本质是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老师教什么,怎么教,需要看自己的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
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正视学生,把学生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要追求灵活多变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因为僵化的,模式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只能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终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之感,这样会大大降低课堂的有效性。这就像我们吃菜,就算是获全国金奖的回锅肉,也许开始几天还行,想吃乐吃,如果让你天天吃,顿顿吃,你会是什么感觉?也许你会有“怎么又是回锅肉啊?”“为什么不变成酱肉丝、宫保肉丁、红烧肉”这样的想法,吃一段时间后,你的想法也许又会变:“为什么天天都是肉,不来点蔬菜啊!”再好的东西时间一长,我们烦,学生也会烦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变化,在坚持“营养”价值的前提下,要勇于变化。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