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构建开放性课堂 ,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作者:黄愔

构建开放性课堂 ,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作者:黄愔
广西钦州市外国语学校    535000
摘要: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要在听说读写中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话语权,通过疑学、研教、对话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开发而又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关键词:高阶思维;疑学;研教;对话
Abstract: Teaching Read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would train the students’ advanced thinking ability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t is necessary to respect the students’ reading experie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right of speech and to construct a new developmental and dynamic Chinese class through questioning the learning, researching the teaching and dialogu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bout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advanced thinking, questioning the learning, researching on teaching, dialogues
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但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方面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这种情况,反映了教学中教师对高阶能力训练的轻视。在课堂上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重视识记类基础知识的重复训练,忽略了分析、评价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话语权,通过疑学、研教、对话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开发而又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疑学是高阶思维养成的开始
朱熹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无悟。当思维要指向解决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如果没有问题或产生问题的情景,就不会引起思维。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生怕学生不懂而面面俱到地分析,或者认为学生提不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而浪费时间,干脆就满堂灌。这样的课堂,完全忽略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思维中的问题,一是自己主动的思考,二是来自别人的提问。要让学生学会疑,一是要敢于精简讲课环节,创设学生质疑的空间。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留白,留出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我们都要珍视它。例如,在学习课外古文《读书忌“二物”》时,句子“辄复不醒”中的“辄”字,答案是“就”的意思。但有学生提出疑问,认为如果解释为“就”,和上下文的衔接是不恰当的,答案是否有错?问题一提出,大家纷纷展开讨论,有的同学马上查词典,发现“辄”字在古汉语词典中有另一个解释为“总是、常常”,根据上文的内容推断,这里解释为“总是”更合情理。这是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疑问,却包含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热情。如果老师没有给学生寻疑、解疑的机会,没能搭建开放的平台,那么课堂的智慧就不可能闪现出来,学生的批判思维就难以得到培养。二是教师要精于引导,创设疑学的教学情景。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喜欢随意一问: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往往惘然无措,不知道该往哪里思考。可见学生能产生疑问,有时需要老师的引导。怎么引导?笔者的经验是:启发疑的提问宜大不宜小。提问不能只在一个小点上,可以抛一个大范围,不只在于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还在于能让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思维发散。这样,疑问很快就会产生。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提了一个问题:围绕“中举”二字,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很快就举手疑问:为什么中举会发疯?为什么中举前胡屠户会欺负他?为什么写张乡绅来拜会?为什么中举后相邻送米?这些为什么,表现了学生的思维路径,围绕目标进行,很有针对性。这就比随意发问更有价值和意义。
学生的思维是随着学习而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敞开课堂,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质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会放射出耀眼的火花。
二、研教是高阶思维养成的路径
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会把文本作深入浅出的分析,生怕有所遗漏。可是我们却忘了,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同的读者所赋予它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而我们却把学生当作两脚书橱,这个书橱只负责接纳。这样,学生的分析、评价等高阶能力又怎么能得到培养呢?
我们知道,阅读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解和评价上。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通过共同的探讨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养成的重要路径。而采用批注式的阅读教学,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圈点勾画,表达了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对美丑善恶的态度,展现了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评价和分析也许稚嫩,但思维的树苗却在蓬勃生长。例如,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围绕长勺之战为何取胜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感受式批注。几分钟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认为是鲁庄公能任人唯贤,有的认为是曹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有的认为是鲁国迎战属于正义之战……同学们各抒己见,阐述观点,分析缘由。并由曹刿谈到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深刻的话题。课堂在师生研讨中展开,在对话中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更是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学生的思维里蕴藏着极其宝贵的资源,开发他们思维的资源,学生的潜力将得到更大的发挥。由此,教师要敢于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在师生研学对话中培养学生准确把握阅读评价的尺度,养成更高阶段的思维能力。
三、表达是高阶思维养成的体现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依靠语言来进行,并通过语言来表现和固定下来。是否能快速、流畅、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表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语言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呢?彭华生先生在《语文教学思维论》中认为,说话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二是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三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要从小处着手。每一节语文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成为语言训练的战场。笔者认为,要把训练落到实处,一是要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身心慢慢成熟,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因而课堂上要让更多的学生开口说话,激发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鼓励他们大胆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二是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语文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例如,教学诗歌,可以充分运用朗诵法,训练学生的语气和语调,轻重音的处理等等;教学散文,可以让学生点评赏析好词佳句,分享感悟,培养准确、流畅的语感;教学议论文,有的老师干脆让学生来一次即兴演讲……
但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目标明确,逐层展开。笔者尝试过课前几分钟的说话训练,效果很明显。初一年级时,要求学生讲故事,目标是响亮、流畅、绘声绘色。绝大部分学生在经过一年的训练后,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初二年级,要求对身边小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目标是表达准确、连贯,记叙和议论能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现。到了初三年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力、判断力大为提高,基本上能做到快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远远超过没有做过系统训练的学生。
总之,思维能力并不是上帝赐予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人脑活动的客观存在。恩格斯认为它是“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高阶思维的人才,作为语言学科,语文课堂应承在落实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虽然每个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差异性,但我们必须相信,后天的培养,才是个体素质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课堂,让语文教学回归到感性的言语形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紧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服务于社会。
 
参考:
《语文教学思维论》彭华生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优化言语表达习惯》高小梅《课外语文》2018第期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