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第三小学 533899
摘要: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信息技术越来越发挥出自身利益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合理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缩短学生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解疑;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作文赏析能力,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已经步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知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学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缩短学生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介绍我国最南端景色的课文,有海滩、海底、海岛许多美丽的地方。但我们的学生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图片及录像。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通过观看,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海防前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接着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富饶”二字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又如在教学《 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三、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解疑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难点就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在讲解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时,在展示了江南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日美景,我告诉学生,春天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文采流动的诗,很多朝代的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我展示了网络中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学生不仅领略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春江晚景》,也欣赏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饱鸳鸯。”的《绝句》。在延伸阅读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自身的语文素养获得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学习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生获得了多样的学习资源,学得更加丰富灵活。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有效运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现代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为例,当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顿时,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还想看看吗?”“想!”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的最美。”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赏析能力即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多媒体的应用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评改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引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领悟评改作文的方法,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现就教师示范评改作具体介绍:课前,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习作,选择数篇典型习作作为评改的范文。上课时,将准备好的范文通过多媒体显示出来,并在范文的旁边附上本次习作的要求。(用不同的文体、颜色显示)首先让学生欣赏佳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照习作要求,对范文的每个环节进行判断、讨论、评价、衡量是否达到习作要求,并讲出称其为佳作的理由。其次让学生评改“病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习作的要求,如“选材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对“病文”逐篇剖析、诊断,从大处加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最后指导学生围绕范文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细微处落笔进行“治病”。讨论之后进行修改,并把修改的地方用红色显示,提醒学生稍加对比,对大家一致认为优美的词句及有创意的语句,直接在句子下面画波浪线,以示鼓励。
总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引来了活水,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在现代语文课堂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