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卢鹏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卢鹏
                          四川省井研县千佛镇中心小学校                    613102
摘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习兴趣;多种方法并用;加强课外实践。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兴趣;方法;实践
习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小学生三观尚未形成,此时的品德教育事半功倍。本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因此,本课程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举足轻重。那么,如何上好这一门学科呢?
一、引发学习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法,如采用小品表演、歌曲欣赏、讲故事、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情境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建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如,学习“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教师播放视频“过雪山草地”,学生很快进入充满千难万险的长征氛围中,感受红军所经历的危难与艰辛,体验红军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
2.从生活实事入手,引发学习兴趣。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其品性来自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因此,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出贴近于儿童生活的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教师提问:“马路不是游戏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那么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交通隐患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呢?”学生根据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纷纷抢答,交流中掌握了交通安全知识,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该怎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创设生活情境,参与中提升学习兴趣。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学中,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极为贴近的情境,学生参与中提升学习兴趣。
如教学《请你相信我》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朋友相约而失信的情节,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礼貌用语,体验朋友失信时自己的内心感受,引起学生对不诚不信言行的反思,知道诚信在待人处世中的重要。
二、多种方法并用是基石
1.读一读,读中明理。小学生争强好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采用轮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最后展示读,学生会在兴趣盎然的读中明理。
2.议一议,辩中悟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如学习《今天,你安全吗》时,教师播放视频:中午放学时,明明发现妈妈没接。焦急时,一位阿姨匆忙来到面前,说:“明明,我是你妈同事,单位临时有事,你妈让我接你。”明明准备跟阿姨走,视频停止。明明该不该跟阿姨走呢? 教师利用自主分组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该走”还是“不该走”。同意走的为一组坐左边,不同意者坐右边,两组辩论“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知道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要学会自我保护。
3.演一演,表演中提认识。教师简单说教,学生索然无味;如果换种方式,让学生表演,学生会积极参与,表演中提升认识。
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师让学生表演《假如我来做父母》:如果孩子努力学做了一件事,作为父母是怎样的心情,会对孩子说什么?如果孩子晚上迟迟没回家,父母是怎样的心情,孩子回来后会说什么?通过转换角色表演,学生在“演”中理解父母在夸赞与生气背后所蕴含的爱,体会拳拳父母心。
4.比一比,对比中明是非。如教师发现学生李明捡地上的纸屑,及时拍摄下来。在马路上看到一人随口吐痰,也及时抓拍。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时,教师出示这两个镜头:对比中,怎么做光荣,怎么做可耻,学生一目了然,从中明白捡一张纸、吐一口痰看起來是不起眼的小事,然而,就是这一点点小事,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认识到怎样塑造自己的形象,做一个文明少年了。
三、课外实践活动是保障
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教学以儿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将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活动中升华思想。
如教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成功举办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家乡的环境问题。先让学生说本地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作为调查的主题;再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调查主题,熟悉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然后学生通过看、听、问、查等方式和途径展开调查;接着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最后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并将好的建议提供给有关部门。这样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教师要创设开放式的和谐愉悦的环境,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外实践活动化,使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2]李祥志.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点滴谈[J].《贵州教育》,2008,(23): 42~4.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