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小学 625302
《范进中举》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与传统教材中讲读课文相比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体现自学,我也改变了教学方式:先布置一个预习作业——请学生自读全文感悟文章后写《我眼中的×××》,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来讲、引、点拨。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吃一惊,写胡屠户和张乡绅的同学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也较准确:但写范进的就各有迥异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范进为了中举,失去了青春岁月,没有尽孝于母亲,没有关爱于妻子;(2)范进是一个不怕失败,勇往直前,具有坚韧毅力的人;(3)范进是一个勤奋的,具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人,是我们的楷模;(4)范进忠厚老实,具有自尊心。这些见解学生并非含糊乱语,而是有理有据,仅就课文内容来看,确实不能对这些新见解作否定。这一现象使我不禁思考以前按教材、教参教学意图教给学生的:“范进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一唯一答案是否妥当,是否合理。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太理想化,教学要求太理性了,对文章总要进行分层分段,把文章“科学”的割裂开来,也不管学生是否明白,总要深入到文章的每个细部,深挖文章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强制性地带着学生在所谓的“知识”里神游。学生不明白其中道理,也只好随教师在这理性的世界里好像盲人一样东撞西碰。学生实在理解不了的,教师就“代劳”——帮学生理解,学生的任务就是记住,像容器一样把这些所谓的知识装好就行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想法相矛盾,无法理解“知识”,引起思路上的混乱,认知上的迷茫,对学习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这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怎么谈得上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呢?
像《范进中举》这种从长篇小说中节选出的文章,虽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它更属于《儒林外史》这个大家庭,且不说学生因阅读面狭窄而不可能全面理解课文,就单从文中内容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离学生就比较久远这点来谈,学生要理解到作者的意图、现行编者的要求也很困难的,而我们若简单的否认学生对课文的独立认知,非要牵着学会的鼻子,告诉一些理性的东西。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八股文”教学——扼杀学生的自主性教学。
因此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对教材的能动理解。
从教材编排上说,课文内容要切近学生的知识水平,要与学生的思维及认知水准相适应,防止成人化,过分科学化的“唯物主义”。而现在比较多的本应是“以学生为起点”的课程思想,被成人社会“想当然的重要性”所代替。造成学生对课程认知不清,导致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很难,对学习怀有畏惧心理。
课程目标设计应考虑学生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前期的、未来的能出现的生活)需要整合,使学生通过课程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人;课程内容要超越科学世界的束缚,应将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呈现给学生,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景”,使知识性与实践性相融合。这样,课程内容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也更乐于接受。
从教学要求来看,也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超越学生现状的高要求教学,无疑是揠苗助长——不守规律。现行教材,教参提出的要求是要对课程有准确的理解和近乎完美的把握,这样的要求对多数教师来讲都可称的上苛刻,何况学生呢?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多数教师只能忠实于权威——教参,安于照本宣科,不敢有丝毫动弹。这样按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相同的方向上达到相同的深度,以求学生对文章有恰当的理解,多一分嫌胖,少一分嫌瘦,把学生管的死死的。最终只能是教师越教越困而学生越学越惑。师生的主体能动性都被扼杀又何谈创新呢?
从教学方法上讲,只有充分的尊重学生,切近他们的知识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现实状况为基础的,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是有差异的,对文章的能动再现也是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只有遵循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能动理解,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对所思考的问题显出积极状态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避免牵着学生的鼻子云里雾里绕,这有利于清晰学生思维,易于提高兴趣与好感。这样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对课程有所感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忠于文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修正个性、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