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者:付芹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者:付芹
                                  四川省平昌县示范幼儿园    636400
摘要: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在平等、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创新;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创新意识;正确引导猜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创新;激发;营造;素质
数学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通过训练形成"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数学教学最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在平等、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现在的小学生常常凭兴趣学习,喜欢哪位老师,就认真学习那位老师教的课。改革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所以,上数学课,教师走进课堂必须是情绪饱满,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不要将自己限制在讲台周围,而应走近学生,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老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教师要发扬民主,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更要关注,用真情关心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当老师把爱的阳光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时,学生自然就会像向阳花一样向老师靠拢。因此,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等情况,拉近师生之间情感距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绝不能断然否定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应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应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对学生产生的奇思妙想,用积极的态度加以扶持,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2.营造合作的学习环境。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学习本身就有社会交往、合作的因素存在。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的。当今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困生的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将课堂上的单向信息反馈为多向信息反馈,扩大信息量,在学习中相互启发。
3.营造探究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的想法只是错误的“瞎想”,教师也要加倍爱护,因为“想”的过程比“结果”要珍贵得多。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说就说。尽管有些“话”显得很稚嫩,但却显露出创造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创新就是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过索因,追根到底,是他们创新的开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精神。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问答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但是,学生往往是回答老师预设的一连串问题,指向老师预定的标准答案,如果与“讨论式”结合,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发现问题,学会陈述、倾听、评价、争论,师生之间多边对话,充分交流研讨,通过学生自主和合作,发现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三、正确引导猜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通过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2.通过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促进思维发散性的发展。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3、通过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练习,挖掘隐含条件;巧妙地构造某个数学对象,迂回转化,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找出解题的各种途径。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练习。”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在试验中去寻求答案。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目标。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