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安市清河中心小学 134200
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是东北的一座边陲小镇,近些年随着年轻人出门务工的逐渐增多,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或缺少管教,或享受爷爷奶奶过多的溺爱,形成了不健康的性格走向,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他们缺少亲情的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在2017年,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1.4和2.7个百分点,教师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的差异,既与学校教育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3.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
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1.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 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
有47.8%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两成留守儿童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留守儿童消极情绪较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7、5.7、1.5和1.1个百分点。这些消极体验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23.2%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
没有条件实行寄宿式的学校,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特殊档案,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而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二)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
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三)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学校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实施责任帮扶制度
可以在学校开展“扶贫扶志活动”,以及同学间的“手拉手”传递爱心活动;另外可建立“留守儿童奖学金制度”,制定相应的奖学金奖励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一定的帮助和鼓励。
(五)保障留守儿童学得好是学校办学的核心
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且又常年务工在外,家庭教育几乎为“零”。面对这一实情,为保证留守儿童在学校学得好,我们首先从打造教师的高效课堂、兴趣课堂入手,大力抓好预习指导、备课、上课的质量。通过丰富课堂内涵,打造魅力课堂,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率和学生预习、课堂学习的实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使这些孩子学中有乐、乐中去学,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机制,需要我国教育机构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更要给这些孩子以关爱,让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能健康发展,学会为人处事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