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课程本身的特点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更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根据自己多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总结,认为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学生更易直接接受。
从体育的定义来讲,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明确指出了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塑造健美的形体,发展身体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除了遵循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差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等原则之外,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性质和结构,根据课的内容和特点贯穿德育教育。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规范、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例如课前的着装检查,对学生的仪表、服饰、发饰、指甲等进行规范和纠正,对整队集合的速度和效果进行规范,使学生懂得如何按身份着装打扮自己,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巧妙的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品质;耐久跑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却能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力量练习的实质就是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越,在不断的超越极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球类运动则需要在团队的配合下才能完成,体育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向学生强度集体配合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团队协作的力量。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感,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困难的勇气,敢于拼搏的精神。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课堂小结时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杠杆,让学生自评、互评,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又如,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纪律教育,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必须接受罚则,必须为自己错误的行为“买单”,充分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在争取胜利的同时,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教师应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失败,承受挫折,培养学生调节心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懂得失败的仅仅是比赛,绝不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4、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的作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师生间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学生。
总之,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对不良品行形成“免疫能力”。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