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553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兴趣、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育不断得到重视,如果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小学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下文通过提出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得以应有、预期的提高与发展。首先,课堂教学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基础,不但包括课堂上的空间与时间,更包括了教师对其的组织与指导;其次,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发展。另外,“预期的”发展具体是教师从课程的标准出发,充分结合学生与教材的实际,预设任务和目标,并努力将其实现;最后,“应有的”发展,指的是从不同学生的特长、能力等基本条件出发,具体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致使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教学目标不明确,并且有很严重的随意性,讲课的内容、进度完全不依照标准,随心所欲。更有一些教师教学目标设置不当,教学内容宽泛,但无重点,课堂结构不合理,具体教学环节设计也十分粗糙。
1.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不能很好地把握
作为一门语言文学,语文不仅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更多的是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继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自觉的将学生带入到现有的课程场景中,用自己的经验解读一篇文章,却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文章的情感和作者真正的内心表达。这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还不能做到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统一起来[1]。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真正表达、写作背景不甚了解,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局限。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情感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共鸣。
2. 未能掌握学生现阶段的特点和特色
小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时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幼儿时期向童年时期转变,这一阶段的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识字和正确朗读课文上,而不是分析课文中作者情感的表达。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更多一些来完成教学目标。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上度过了童年时期,正处在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此时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具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教师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态度和学习状况进行观察,把握学生特点和特色。
3.对多媒体教学了解不多
自教学改革至今,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流,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运用到多媒体很可能导致教学不能与时俱进,甚至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但是为了紧随时代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的使用多媒体,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多彩的图片上,反而适得其反,不仅教学目标未能达成,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欠缺。
二、解决有效性教学问题的途径〖HT〗
要有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明确,从而保障语文课堂整体的有效性,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1)目标要明确,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必须要做到明确。
(2)目标要有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建立在对教材价值的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
(3)目标要具有科学性,教学目标的明确,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科学合理的制定目标。
(4)目标要做到适量,不能宽泛的设定目标,要有重点、有选择进行设定。
2.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在有效性方面,语文教学与教学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1)教师通过对课堂阅读教学的充分利用,积极培养并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是说,要做到课堂内外的充分结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在学到课外知识的同时,更掌握一些探索与学习的能力。此外,还在于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摄取,养成阅读和学习的兴趣:①学习前提前预习,设置悬念。②在课中设置疑问,展示教学成果。③课后进行总结,对知识进行延伸。
(2)设置有效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开放性思维,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高的探究及理解能力。由此可见,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在于教师进行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有效的问题的设置。
(3)取长补短,组织学生实行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时,一般都会有遇见问题的情况,学生在对问题思考后没有进展,该怎样进行取舍,是退缩不前。向教师进行求助,还有与其他学习伙伴进行讨论,在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共同提高。这一点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合作学习”的理念能够使学生把心中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到解决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正是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要勇敢发言,更要学会听取其他同学的思路,这有这样,学生的参与过程才能得到质与量的双重提高。才更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课堂上,事实上存在着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学习新知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旧知识是学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生通过对以往知识的挖掘,自主学习,大部分问题都能够自行解决,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空间,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在练习中发展、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一些有较强实践性的课题,应注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提醒、提高。
(4)运用策略,达成目标。小学课堂中经常用到的是活动性策略。具体方法为:利用动手、制作、试验等活动,使学生初尝成功与失败,然后完成学习的任务;引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活动、认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与特长。
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的有两个关键词:“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精心预设”通过课堂“自动生成”的过程,整体的价值在于“动态”。由此可见,必须要强调过程,克服过程中存在的低效性,除此之外,我们更加重视在“调控”与“活动”中是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让对知识的探索成为课堂中教学的主旋律。
(1)对素材进行挖掘,设置生动问题。作为思维起源的情境问题,课堂学习一般都是一定懂得问题而进行的,在发现问题的环节上要保证学生一定的主动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实验操作、激发矛盾、做游戏等。
(2)把活动作为载体,积极开展活动化有效教学。利用参与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这说明,学生获得能力与知识,应在老师的辅导与激励下,从自身的内化活动中表现出来,但是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学习过程的内化,就必须实现教学活动化的主动获取与发展。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是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3)过程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目标。让有效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满足心理认知需要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感悟数学,个性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过程。
总而言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做到对课程的提前准备,对课程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有一定了解,在课堂中合理把控,从不同学生特点出发,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翠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2]刘海燕.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分析[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8(5)
[3]于国贞.张德强.郭文秀.刘典翠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与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2008(10)
|